立法院第10屆第5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2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 時  間 中華民國111年3月9日(星期三)9時至11時54分 地  點 本院群賢樓101會議室 主  席 賴委員品妤 主席:出席委員14人,已足法定人數,開會。本週三、週四為一次會。 進行報告事項 報 告 事 項 一、宣讀上次會議議事錄。 INCLUDEPICTURE "\\\\Dpc18\\掃瞄圖檔\\十月份\\1002\\100-\\100-001.jpg" \* MERGEFORMATINET 立法院第10屆第5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1次全體委員會議議事錄 時  間:中華民國111年3月7日(星期一)上午9時11分至9時14分 地  點:本院群賢樓101會議室 出席委員:鄭正鈐  吳怡玎  范 雲  萬美玲  林奕華  張廖萬堅 林宜瑾  黃國書  賴品妤  吳思瑤  王婉諭  高金素梅 陳秀寳  何欣純    委員出席14人 主  席:林委員宜瑾 主任秘書:陳錫欽 專門委員:朱蔚菁 紀  錄:簡任秘書 林素惠 簡任編審 蔡月秋 科長 蔡國治    薦任科員 李宗一 報 告 事 項 一、本院第10屆第5會期各委員會召集委員選舉時間及地點,業經提報本院第10屆第5會期第1次會議報告決定照案通過在案。 二、宣讀第10屆第5會期本會召集委員選舉人名冊。 選 舉 事 項 選舉第10屆第5會期本會召集委員。 (依本院各委員會組織法第3條之4規定,本會置召集委員2人,由本會委員於每會期互選產生。另按本院各委員會召集委員選舉辦法第5條規定,召集委員之選舉,以無記名單記法票選之。但經各該委員會全體委員,或經各黨團及未參加黨團之該委員會委員之書面同意,亦得以推選方式行之。) 主席宣告:推選賴委員品妤及林委員奕華為立法院第10屆第5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召集委員。 散會 [image: image1.jpg] 主席:在場委員未達決議人數3人,議事錄暫不確定。 繼續報告。 二、邀請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列席報告業務概況,並備質詢。 主席:現在請中研院廖院長進行業務報告。 廖院長俊智:感謝大院邀請本院來進行業務報告,首先進行近期院務重點摘述。以下以簡報報告,其餘請參閱書面報告。 [image: image2.jpg] [image: image3.jpg] [image: image4.jpg] [image: image5.jpg] [image: image6.jpg] [image: image7.jpg] [image: image8.jpg] [image: image9.jpg] [image: image10.jpg] [image: image11.jpg] 主席:現在進行詢答。每位出席委員質詢時間為8分鐘,列席委員質詢時間為5分鐘。發言登記截止時間為上午10時30分。委員如有臨時提案,請於上午10時30分前提出,並於本委員會均質詢結束後進行處理;處理提案時,若提案委員及連署委員均不在場,爰不予處理。 請鄭委員正鈐發言。 鄭委員正鈐:(9時12分)院長早安。今天是這個會期第一次的質詢,召委也是新的,很高興。我想追一下之前在院會第一次質詢當中曾經質詢過的一個議題。在第2會期的時候,我曾經問過一件事情,為了中研院裡面的助理人員薪資的部分,我想請教院長,我們的最低工資有調整,你知道吧? 主席:請中研院廖院長說明。 廖院長俊智:鄭委員早。是的。 鄭委員正鈐:現在的最低工資是多少? 廖院長俊智:數字我不記得,請人事室林主任回答。 主席:請中研院人事室林主任說明。 林主任怡君:應該是2萬5,200元。 鄭委員正鈐:2萬5,250元,這是新調整的嘛! 從我第2會期質詢助理人員的薪資起薪過低這件事情之後,很多中研院裡面的年輕助理也覺得有人為他們發聲,非常地開心,也持續跟我保持聯絡。我認為中研院是我們國家最高的學術研究單位,對於整體助理人員的保障應該也要特別去關照。我在109年第2會期10月20日質詢過之後,其實院長很快地作了一些回應,我給您看一下,您在110年1月15日,大概兩個多月之後,就直接發出了一個電子公文,作了一個宣示,提到從110年3月1日起,新進人員均自第四級起敘一案,希望大家配合辦理,您對這個有印象嗎? 廖院長俊智:是的。 鄭委員正鈐:好,再往下看,你在上面也寫得很清楚,可是我發現中研院業務費項下助理人員工作酬金的支給標準有第一、第二及第三級,這個部分看起來是保障了,也回應了本席質詢的要求,因為從第四級開始之後,確實會滿足2萬5,250元的基本工資,可是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都還是不滿足,就出現了一個很特異的情況,為什麼?就是新進人員的薪水會高於之前進來的人,因為按照中央研究院聘僱人員工作規則第五十九條,工作滿一年得晉級工作酬金一級,到該級別最高級為止。所以您這份新的公文出來以後,就出現了一個狀況,新進人員都滿足了勞動部基本工資的條件,可是之前進來的其實並沒有。 針對這個部分,院長覺得可以怎麼樣再做進一步、更完善的保障,對於之前新進來的助理人員薪資,也能夠讓他們直接滿足最新的基本工資條件?你有沒有辦法在這邊就直接宣告,中央研究院業務費項下助理人員工作酬金支給標準第一、第二、第三級直接作廢?因為已經不符合現在勞動部的標準。 廖院長俊智:這件事我們在院內跟各所中心有一些詳盡的討論,當初我們本來也想要廢止,但所中心好像有一些不同的考量,因為約聘僱人員每年都有調薪,詳細的狀況我請人事主任解釋。 林主任怡君:委員好。可以向委員確定一件事,我們全院目前所有的現職人員、4,500位約聘人員絕對都有符合勞基法規定的基本工資2萬5,250元以上,而且會比這個高很多。確實委員講的這個表是高中級的部分,也就是第一級到第三級會低於2萬5,250元,確實是我們在改表的時候沒有注意到的,可是我們去年就有發布通函,所有新進人員都從四級以上進用,所以其實沒有這個問題。這個表第一級到三級、高中級的部分,我們會去做修正,謝謝委員。 鄭委員正鈐:五專的部分也不符合啊! 林主任怡君:2萬5,250元以下的部分就會留空,謝謝委員提醒。 鄭委員正鈐:所以實務上來講,目前整個中研院沒有人低於最低工資? 林主任怡君:是。 鄭委員正鈐:可是這個標準還在,如果這樣的話,是不是可以直接把這個標準作廢就好了? 林主任怡君:高中、五專及三專的部分,大概剩很早期進用的人還有用這樣比較低的學歷進用,目前大概都是學士和碩士,所以這個表我們可以回去再檢討看看有何不合時宜之處,以及現在沒有在進用的部分要怎麼處理。 鄭委員正鈐:如果是這樣的話,因為法規一直在變,勞動部的基本工資也在變,我們的支給標準也應該要變,應該要與時俱進去修。 還有一個相關的部分,就是今年開始全部軍公教加薪4%,對不對? 廖院長俊智:是的。 鄭委員正鈐:我查了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裡面的軍公教員工待遇調整作業,整個加薪4%的部分包括了約聘僱人員,對不對? 廖院長俊智:是的。 鄭委員正鈐:所以中研院裡所有約聘僱人員也應該都調足4%,對不對?院長,是不是這樣子? 廖院長俊智:原則上,我們是要這樣子做,但是實際上的運作是交由各所中心視各種狀況來調適,詳細的部分一樣請林怡君主任來回答。 鄭委員正鈐:好。 林主任怡君:跟委員報告,這邊寫的約聘人員是指人事費部分的約聘人員,所以不包含用業務費進用的,也就是適用勞基法的約聘人員不在這個範圍之內,但是院裡面還是希望這些業務費進用的約聘人員可以儘量調薪。跟委員報告,我們昨天還跟32個所中心進行調查,調查結果是全院絕大多數的約聘人員調薪幅度都有到4%。 鄭委員正鈐:OK,因為我這邊收到了來自院裡的一個通知,上面提到薪資調整幅度最高以4%為限,表示很可能只有1%,也很可能不調薪,所以這和行政院宣示調整4%,是有衝突的喔!這邊玩了一個很有趣的文字遊戲,本來行政院人事總處是說調足4%,你們這邊寫的是最高以4%為限,這是兩種不一樣的狀態,所以就會出現很多單位其實並沒有被調足4%,可不可以請院長說明? 廖院長俊智:我請林主任說明。 林主任怡君:跟委員報告…… 鄭委員正鈐:去年我們審預算的時候,對於所有調整4%的預算,我們一毛都沒有砍喔!全部都補進去了,現在中研院薪資調整最高以4%為限,就表示你們沒有發足4%,那剩下的錢是你們挪用到其他的地方去了,還是怎樣的狀況?請院長說明? 廖院長俊智:詳細的部分請林主任說明。據我瞭解,我們絕大多數都是4%,但各所中心在業務費項下的約聘人員不包括在這裡面,視狀況…… 鄭委員正鈐:院長,我會問這個問題,就是因為我有瞭解到一個很具體的狀況…… 廖院長俊智:我們請林主任…… 鄭委員正鈐:因為有一些單位把4%的調薪幅度跟每一年考核結果的年度提敘混為一體,比如加了4%之後,年度提敘可能就不再調整。我發現因為中研院做了這樣的動作,調薪4%這件事情很可能就被消化掉了,沒有把這筆錢真正撥到相關人員身上。 林主任怡君:跟委員報告,行政院規定屬於正式編制內的人員才是調薪4%;至於編制外、用業務費進用的臨時人員,行政院規定我們必須要在原編列的經費之內,視情況優予考量,所以這兩個是不一樣的狀況。編制內的人是強制4%,我們都有遵照規定;編制外的部分,我們要調整。 鄭委員正鈐:對於這個部分,我知道中研院裡約聘僱人員非常地多,公務預算裡面有47%、2,604名是約聘助理,在整個科研基金項下,還有1,219名約聘助理,請你給我一個很具體的狀況說明,包括有哪些人其實並沒有辦法得這4%的調薪,以及我們要怎麼樣給他們一個比較合理的待遇,好不好? 廖院長俊智:好。 主席:請中研院彭秘書長說明。 彭秘書長信坤:鄭委員,這個部分我來回答。第一個,去年審查預算的時候,並沒有把約聘僱人員的4%調薪包含在裡面,只有正編人員的部分。第二個,在我們四千多位的約聘僱人員裡面,有一千兩百多位是委外計畫的人力,比如科技部、農委會等有很多的委外計畫,但是他們並沒有因為這次調薪而給我們額外的錢,所以我們編的預算…… 鄭委員正鈐:因為本席的發言時間到了,我就不特別再講,但是你剛剛提到科技部,我特別要講到一個情況,有關科技部的相關補助經費,在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助理人員約用注意事項中,他們的專科級、學士級、碩士級工作酬金都比中研院高,所以你講到科技部的時候,我就直接以此做一個標準。 另外,對於這樣的事情,還有關於加班費的問題,因為有很多助理向我們反映,在加班費的部分,你們是直接要求他們如果超時的話,要先填是因為私務還是公務,如果是私務,就到此為止,不用給加班費;如果是公務,就會有很多程序要他們去補足。我們覺得這樣是不是刻意去為難他們?是不是有違反勞動權益的部分?因為發言的時間到了,之後請私底下來本席辦公室,我們再做個溝通。謝謝院長,謝謝。 廖院長俊智:謝謝。 主席:在場委員已達3人,現在處理議事錄。 請問各位,上次會議議事錄有無錯誤或遺漏之處?(無)無錯誤或遺漏之處,議事錄確定。 請林委員奕華發言。 林委員奕華:(9時24分)院長好。首先我要先關心一下,這次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引起全球很多的相關抵制,到目前為止,俄羅斯已經受到5,532項的制裁,超過當時全球國家對伊朗跟敘利亞的制裁項目。本席要先請問一下,中研院有沒有用「院」的名義跟俄羅斯的學術研究做相關的合作?本席先問的是以「院」的部分,有沒有相對的合作備忘錄(MOU)的部分? 主席:請中研院廖院長說明。 廖院長俊智:委員早。以「院」的角度,據我瞭解,我們地球所有一個MOU,但是快到期了,所以我們大概不會再繼續。 林委員奕華:這個MOU已經到尾聲了,執行完就不會再繼續? 廖院長俊智:是。 林委員奕華:大概什麼時候會結束? 廖院長俊智:大概6月就執行完了。 林委員奕華:6月就執行完畢?所以這個部分到6月結束後,就先不跟俄羅斯做任何的相對合作? 廖院長俊智:是。 林委員奕華:另外,我還看到有些可能是研究員本身,可能是透過科技部去申請的,我有向中研院調了相關資料,近5年與俄羅斯國際合作計畫案有13件,7件已經執行完畢,有6件還在執行,如果是這種比較屬於個人學者去申請的學術研究部分,請問目前中研院的態度大概是怎麼樣?這些執行中的計畫會不會繼續?會不會因為制裁的因素或是戰事影響的因素而有變化?還是你們有一個標準,會以什麼樣的標準來檢視這個計畫要繼續或是不繼續?請院長回答這個部分。 廖院長俊智:有關這個問題,我們要分好幾個層次來講,如果其中包括一些敏感科技,當然我們要馬上作出一些決定,可能就要…… 林委員奕華:高科技或可能與國防相關的? 廖院長俊智:對。假如是非敏感科技部分,可能要以全國的角度來看,會跟科技部一起研商看看我們要以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俄羅斯的學者,因為有相當多的學者事實上是反戰的,我們不能一概而論的跟所有的俄羅斯學者都停止合作,這樣對雙方的交流及對國際人權的提倡恐怕也是有負面的影響。 林委員奕華:這也是另外的可能,也許會過頭了。我想先確定的是,剛剛院長有講到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就是如果是涉及到國防、高科技、核能等等這種所謂敏感科技的部分,我認為這個部分就應該要先暫停,你們可以跟科技部去訂出共同的原則。至於其他部分的話,如果是跟俄羅斯的學者合作,就回到您剛剛所說的,以學者本身來說,其實有很多學者是反戰的,所以應該還是要回到學術,也就是說,以你的角度比較傾向於戰爭是一回事、國家制裁是一回事,但是回到學術的部分,你會比較細緻地來看待是不是要終止計畫,以個人來講要不要終止,是不是這樣的原則? 廖院長俊智:委員說得很對。 林委員奕華:你認為所謂的學術研究有超然跟獨立性,你希望同時在檢視的過程中也能夠予以保有的意思嗎? 廖院長俊智:是,這樣也能夠讓俄國的學者體認到學術獨立、學術自由的重要性。 林委員奕華:好,OK,那就麻煩你們跟科技部儘快去訂定一個相同的檢視標準。 另外,最近外交部有說會全力協助烏克蘭人來臺依親,教育部也在討論是不是應該要擴大招收烏克蘭的學生來臺就學。我有去瞭解,目前中研院裡面有一位烏克蘭籍的博士生,有三位博士後研究,也就是Postdoctoral,還有一位研究助理。本席想要請問一下目前他們的狀況如何?你們有沒有因應這整個情況有相對的措施?我們希望對烏克蘭能夠更友善,讓他們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善意,你們有沒有打算擴大對烏克蘭籍研究人員進行擴大招聘?是不是可以讓我們瞭解一下? 廖院長俊智:是,謝謝委員提問。本院在上禮拜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隨即發表聲明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行動,同時也表達我們願意接納烏克蘭籍的學生、學者來中研院做交流訪問;此外,我們也積極關切本院烏克蘭籍的學者、學生在臺的工作狀況,國際處也持續保持跟他們聯絡。在我們這個宣示公告上網之後,也引起了國際間相當大的重視,特別是波蘭科學院馬上跟我們聯絡,因為很多烏克蘭的學者是逃到波蘭去避難,波蘭現在已經人滿為患,希望國際間能夠伸出援手。對此,我們也答應在我們可能的範圍裡面接納烏克蘭的學生及學者,目前我們大概是規劃…… 林委員奕華:規劃大概多少位?你們打算擴大…… 廖院長俊智:本院大概可以接納10位左右的學生、學者,但是詳細人數跟怎麼樣配對,學生、學者要到哪一個所、哪一個實驗室,我們仍然在配對當中。 林委員奕華:所以我們有跟波蘭政府之間連上線…… 廖院長俊智:是波蘭科學院。 林委員奕華:如果人才夠qualify,我覺得在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做這樣一個跨國際的合作,所以是10位或甚至可以更多,我覺得這個部分應該是我們國家的政策,我相信如果你需要額外經費,我認為應該會給予支持。 廖院長俊智:我們也持續跟行政院…… 林委員奕華:對,就是去爭取,跟行政院做相關的溝通。 廖院長俊智:我們也跟行政院保持溝通的管道。 林委員奕華:另外,我要關心一下,在您的業務概況報告裡面有提到P3實驗室的部分,我們那時候也都很關心相關的情形,應該是在去年的12月8日左右,到現在已經剛好滿3個月了,可是我看到你們的進度非常慢,到現在還在說「刻正修訂本院生物安全會設置要點」,還有「將訂定生物安全會作業要點」。裡面提到的都是現在進行式,未來才會開始做,我想請問一下,到底是什麼時候會完成相關法規以及流程、程序上的訂定?大概哪時候可以完成?因為也已經3個月過去了,P3實驗室對我們來講、對中研院來講應該是非常、非常重要,但目前應該是關閉狀態,對不對? 廖院長俊智:是,因為經過這次的事件之後,我們體認到安全的重要性,我們有從各方面來進行檢討、調查,以及討論要怎麼樣改進,現在我們院內的初步調查報告已經完成,接下來的下一步…… 林委員奕華:CDC已經核定了嗎? 廖院長俊智:CDC也在進行,我們從各方面不同的角度來進行。 林委員奕華:CDC已經把你們的作法核定給你們了嗎?你們應該要送給CDC嘛! 廖院長俊智:那個很早,在事發之後10天我們就送了,那是初步的報告,更詳細的部分…… 林委員奕華:所以你們要怎麼樣改善、改進?不需要再經過CDC了嗎? 廖院長俊智:我們要報給CDC。 林委員奕華:報了嗎? 廖院長俊智:好像是今天,這有好幾個部分…… 林委員奕華:今天才要報? 廖院長俊智:是有好幾個部分,其中的一部分,CDC要求我們在收到他們公文之後的一個月,我忘記是今天或明天,那是有幾項事項,要我們再針對那幾項…… 林委員奕華:請你比較明確的說明一下,你大概預期P3實驗室在哪個時候可以重啟?事件發生到現在也已經3個月了,我覺得已經很久了。 廖院長俊智:重啟是相當複雜的事情,因為據基因體中心人員表示,那個P3實驗室可能空間太小,所以會產生一些安全的問題,假如是空間太小而產生安全上的問題,我們必須要考量那邊是不是要持續進行P3實驗室,還是我們再…… 林委員奕華:所以你們現在可能要做比較大幅度的討論跟檢討或改變? 廖院長俊智:是的。 林委員奕華:大概哪個時候可以告訴我們你要的作法,讓我們在立法院這邊可以支持你們或是關心一下你們後續的進度? 廖院長俊智:在去年12月審查預算的時候,立法院有個決議是要求我們在6個月內提出完整的報告,我們希望在那個時候…… 林委員奕華:所以6個月期限到了的時候才能夠給我們完整的報告? 廖院長俊智:對,因為我們希望…… 林委員奕華:好,希望你們能夠按照時程的要求,6個月給我們一個報告。 抱歉,我最後還要再問一個問題,剛才鄭正鈐委員關心的問題,我也想關心一下。現在編制外的約聘僱人是3,061位,去年我也曾質詢這個議題,行政院長有特別提到,他希望能夠擴大適用,大家都能夠調薪4%。現在對於你們的約聘僱人員的部分,據我所知道的情況是有些人調薪4%,有些人調薪3%,有些人調薪2%,有些人沒有調薪,各種狀況都有。相信他們進去的待遇應該是一樣的,對不對?我還是覺得你們用所謂的工作表現好不好來當作要不要調薪4%的依據是不合理的,因為這個不是工作表現的加薪,而是因應整個包括通膨及各方面的考量,或者說是經濟成果能夠全民共享。既然是全民共享,就不會只有編制內人員共享而編制外人員不共享吧? 院長,當時在質詢時,行政院長就講得非常的清楚,難道編制外的人員不能共享經濟成果嗎?公家機關不能帶頭把這件事情做好嗎?對於這件事情,我認為你不能回歸到由各所自己去決定。而且我現在所聽到的是,行政或是人文社會科學所的人員就比較倒楣,因為他們的經費可能比較少,如果是這樣,中研院就變成資源多的、理工相關單位的人員就可以加薪4%,人文社會或行政的單位因為資源少,該單位的人員就加不了薪,這樣會在中研院裡面造成人員之間不公平的感受啊!所以我拜託院長,對於這件事情要好好地去看待。 有關這個部分,我也問過教育部等,他們也都沒有編制外人員不調薪,所以你不能回歸到讓各所或各單位自己決定,中研院應該要有統一的作法。我再說一次,這是一個整體加薪的方案,不是因應工作表現或工作性質來決定要不要加薪,不是這樣的,所以我覺得你們現在的作法非常可議。院長,請你回去檢討,在一個禮拜之內行文給教文委員會的委員一個答復,好不好? 廖院長俊智:好。 林委員奕華:請主席幫我們做一下裁示。謝謝。 主席:對於這個問題,鄭正鈐委員及林奕華委員都很關心,就照剛才林奕華委員所講的,請中研院在一個星期內給教文委員會一個明確的答復。 請張廖委員萬堅發言。 張廖委員萬堅:(9時36分)廖院長好。我想還是要先恭喜你去年拿到以色列總理獎,但因為疫情關係,今年我在幾天前才從網站上看到你拿到了這個獎。你帶領的中研院團隊在過去的疫情影響下,還是有很不錯的表現,包括對於COVID-19有關防疫的相關研究,你列舉了五項的成果,尤其是快速檢測晶片系統,單次樣本檢測只需3分鐘就可以得到結果,那個是非常了不起的研究成果。 院長,大家都很關心俄烏戰爭,中研院作為國家最高的研究機關,第一個一定是避免不了本身跟俄羅斯的學術合作,第二個就是這整個對於臺灣的影響,我想中研院有很多研究單位,包括國際關係的也都有。我不曉得在俄烏戰爭之後,中研院有沒有開過類似的會議來討論俄烏戰爭對於整個院發展的影響?我有看到兩天前你們發表了對四位烏克蘭研究學者的關心,除了這個之外,剛才林委員也提到,其實我們跟俄羅斯的合作,包括科技部有簽訂所謂的臺俄國際合作計畫,過去也有在執行。至於在中研院方面,根據我拿到的資料顯示,院裡面有三個中心、五個研究所跟他們有做類似的合作。有關俄烏戰爭對整個中研院的學術交流及研究的影響,其實戰爭的是全面性的,包括經濟的影響及各方面的影響都有。院長,你們內部有沒有開會討論過要怎麼樣去因應俄烏戰爭? 主席:請中研院廖院長說明。 廖院長俊智:張廖委員早。我們在院裡面還沒有正式討論,但據我瞭解,院方與他們簽MOU的單位只有地球所,那個部分已經快要執行完畢,今年6月就會終止,我們大概不會繼續再進行。 張廖委員萬堅:院裡面只有地球科學所有跟他們簽訂MOU,那是因為俄羅斯的環境、幅員大,所以我看到你們曾經跟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駐吉爾吉斯科學院的研究站國際研究中心、遠東分院構造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等三個單位簽訂了合作協議書(MOU)。其實這些合作項目看起來都非常學術性,都是跟地球科學有關,包括怎麼野外採樣、岩樣寄送、區域研究,或者支持雙方的人員互訪。比較大的就是科技部的臺俄國際合作計畫,從調出來的計畫來看,目前還有五、六項在執行,請問這方面的執行大概會到什麼時候? 廖院長俊智:我想每個案子都不一樣,首先我們要看這些是不是有敏感的科技,假如有敏感科技,可能比較需要急迫的處理。其他的大概就是一般的學術交流,大概是學者之間互相討論,目前也沒有實質的人員互訪,在本院目前只有一名俄羅斯籍…… 張廖委員萬堅:院裡面有一名嘛! 廖院長俊智:對,只有一名,所以看起來這些比較像是學術上的討論,交流的互動情形恐怕也不是相當頻繁,所以這個…… 張廖委員萬堅:院長,你剛剛說6月份所有簽訂的MOU就統統都結束了,是嗎? 廖院長俊智:只有一個簽訂的MOU。 張廖委員萬堅:是不是現在你們列出來提供的這些?包括在應用科學研究中心…… 廖院長俊智:不是,那是個人型的計畫,不是我剛才講的部分。 張廖委員萬堅:這是個人型的計畫? 廖院長俊智:對,是個人型計畫。 張廖委員萬堅:像是應用科學研究中心或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 廖院長俊智:對,這是某位研究員…… 張廖委員萬堅:像這種比較尖端的一些研究,個人型的,目前跟俄羅斯之間的學術合作會不會有影響? 廖院長俊智:應該是沒有影響,因為誠如剛才所講的,我們目前的學術合作大概是大家共同做相似的題目,互相、交流,偶爾討論一下進度成果,之間大概沒有很密切的人員交流互訪,因為現在除了疫情的關係之外,我們本院目前只有一名俄羅斯籍的人員。 委員,有關詳細的情況,我請國際處孟處長來說明。 主席:請中研院國際事務處孟處長說明。 孟處長子青:委員好。我們現在所列的13項計畫,其實有7項已經結案了,目前還有6項正在執行中。執行中的計畫,就像剛剛院長所說的,其實主要是研究員對研究員之間的合作,沒有牽涉到機構對機構,更沒有牽涉到國家對國家。 張廖委員萬堅:那研究人員跟研究人員之間的研究,裡面有沒有比較敏感的科技相關的部分? 孟處長子青:我們看起來應該沒有,目前都是比較基礎的研究。 張廖委員萬堅:所以這部分不會有什麼影響? 孟處長子青:對,對國安層次來講絕對不會有影響。 張廖委員萬堅:你們盤點過,認為不會有影響? 孟處長子青:是。 張廖委員萬堅:好,謝謝。有關烏克蘭籍與俄國籍研究人員一事,之前廖院長也講過,除了鼓勵本國臺灣的研究人員留在臺灣研究外,中研院其實也吸納了很多國際人才? 廖院長俊智:是的。 張廖委員萬堅:這幾年陸續發生一些狀況,譬如2019年香港爆發反送中運動,當時中研院裡就有香港的研究學者;今年爆發俄烏戰爭,而中研院則有一位俄羅斯籍的研究學者及四位,其實是三加一位的烏克蘭籍研究人員,因其中有一位是烏克蘭籍的國際研究生學程博士生。最近外交部發起賑災,已募得超過4億元了,本席想知道,對於院內這些研究同仁,如其母國或其所在居住地發生了類似香港反送中運動、乃至俄烏戰爭,中研院除對這些人員表示關心以外,有無提供實質上的幫忙? 廖院長俊智:我們在3月2日發表聲明後,於國際上獲得相當多的重視。 張廖委員萬堅:對。 廖院長俊智:很多國際學術社群亦轉載我們的聲明,其中,波蘭科學院看到我們的聲明後與我們聯絡,因為很多烏克蘭籍的學生、學者逃往波蘭避難,目前由波蘭科學院收容,而這些人需要全世界的幫忙,以轉收部分烏克蘭籍的學生、學者。對此,本院持續與波蘭科學院保持聯繫,目前…… 張廖委員萬堅:所以我們表達歡迎的態度? 廖院長俊智:是,我們可以收納10位左右的…… 張廖委員萬堅:10位左右?記得2018年時,副院長曾帶我們前往波蘭進行交流,他們對臺灣的科學研究、高科技及研究環境其實還滿嚮往的,我指的是東歐、波蘭。至於烏克蘭,我認為其某些科研是臺灣所需要的,尤其最近俄烏戰爭讓我們看到很多東西,譬如中國的潛水艇或重工業、國防工業,烏克蘭都有幫忙。當然,我們不一定要發展這些東西,但我認為他們有一定的研究水平,像他們的醫學也滿強的。院長說可以收容10位,但以臺灣目前欠缺的人才狀況來說,我認為中研院應該好好跟外交部聯繫,多收一些。 廖院長俊智:我們持續保持聯絡。 張廖委員萬堅:我覺得10位太少。 廖院長俊智:是初期10位,先收10位,但是我們…… 張廖委員萬堅:盤點一下他們的人才面、供需上…… 廖院長俊智:對,馬上可以…… 張廖委員萬堅:謝謝院長,但我想可以更積極,這點香港一樣,俄羅斯也相同,說不定俄羅斯有很多學者反戰…… 廖院長俊智:是的。 張廖委員萬堅:搞不好他們也不想在那種不自由的環境或強人、威權體制下做研究,他們嚮往臺灣。 廖院長俊智:是。 張廖委員萬堅:東歐其實對臺灣非常友善,我們去訪問時,他們說他們也民主化了,不希望走回頭。他們說過去臺灣曾經歷經威權統治,彼此有相同的歷史背景。這兩年爆發疫情,東歐國家的表現對臺灣非常友善,像立陶宛、波蘭、捷克對臺灣都非常友善,所以中研院可以依照研究需要來釋出更多的量能。 廖院長俊智:是的。 張廖委員萬堅:像賑災我們已經募集到4億元,所以院長其實要跟外交部好好講一下…… 廖院長俊智:我們有跟外交部聯絡。 張廖委員萬堅:已經聯絡了? 廖院長俊智:已經聯絡了。 張廖委員萬堅:就人才這部分來提供協助?其實我認為應包括家屬在內。亦即在臺灣的研究人員家屬也應該協助他們過來,穩定他們的研究情緒。 廖院長俊智:對。 張廖委員萬堅:謝謝院長。 廖院長俊智:謝謝委員。 主席:請吳委員思瑤發言。 吳委員思瑤:(9時46分)院長早,大家辛苦了!化研為用,中研院有國家的使命,也有歷史的使命、時代的使命。對內,中研院提供政策與建言支持臺灣的發展;對外,展現國際關懷、聲援烏克蘭,這是今天大家的聚焦所在。為此,本席特別整理國際上在第一時間上的反應。3月1日,任教於康乃爾大學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Roald Hoffmann發起聲援,在這樣一個平臺出現後,獲得123位諾貝爾獎得主聲援,陸陸續續到現在,已經有184位得主站出來聲援烏克蘭。不僅如此,達賴喇嘛、美國前總統卡特及歐巴馬、臺灣的李遠哲院長也在該平臺上發聲、公開聲援。不僅國際上做了聲援,我們的中研院也在第一時間發表聲明、主動聲援,對此,本席給予大大的肯定。中研院表示,不僅烏俄雙方人民是受害人,且沒有人是局外人,這是聲明中所寫的。剛剛院長回覆其他委員的關心時也提到,將特別關注烏克蘭學生、學者的人身安全。到目前為止,以本席所看到的、所搜尋到的來說,中研院是臺灣第一個、甚至是唯一一個公開發表聲明的學研機構,我覺得非常好,至於臺灣其他的學研機構,我真的還沒看到。所以我對臺灣其他的學術單位,包括大學在內很期待,因為這是一個最好的社會教育機會,所以我非常感謝中研院,也要給予肯定。 主席:請中研院廖院長說明。 廖院長俊智:吳委員早。這是我們應該做的。 吳委員思瑤:我們可以做學術外交,學術是自由的,是無國界的,中研院的發聲再一次讓臺灣在世界的學術界不是outsider,我們是積極參與的insider。以國際科學理事會成員來說,中研院與美國國家科學院、英國皇家學會、日本學術會議並列一起,表達對於人權、自由與和平的主張,而我看到中研院的名字也在其中。院長有沒有幕後故事可以跟我們分享? 廖院長俊智:國際科學理事會前身為ICSU,我們在1960年代,甚至更早之前就加入了,而在我們加入之初,大陸尚未加入。1970年代我們被退出聯合國,國際上各種組織開始接納中國大陸會籍,那時我們討論了一些可能方案,最後臺灣、大陸和ISC達成協議,在China之下列兩個不同的會籍。剛開始所列出的名稱是China, The Academy of Sciences located in Taipei,經過交涉,請他們把China拿掉,他們也於第一時間同意把China拿掉,剩下The Academy of Sciences located in Taipei。 吳委員思瑤:非常謝謝院長的說明。本席藉由這個機會讓大家看到,我們每一次把握機會為臺灣發聲,而國際學術界也有更多的正義之聲出現,也接納了臺灣。正因當初會籍名稱進一步地拿掉了China,才有這一次的列名,這點本席要給予大大的肯定,也謝謝院長的說明。 剛剛很多委員聚焦對烏克蘭學者、學生伸出援手一事,我知道這是波蘭科學院與烏克蘭科學院在第一時間所啟動的。我特別去看了,由波蘭科學院提供旅行與停留費用給烏克蘭學者、學生,最長三個月,必要時可延長。不過生活費與旅運費並不太高,但這畢竟是危難時刻,因此還是必須感謝波蘭科學院願意在第一時間提供援助。剛剛院長說臺灣現在可以接納10位…… 廖院長俊智:只有中研院。 吳委員思瑤:對不起,我說錯了。中研院與波蘭科學院合作可以接納10位…… 廖院長俊智:將來可能可以更多。 吳委員思瑤:10位都是女性?至少目前。 廖院長俊智:是的,現在有一個現象,因為烏克蘭現在能夠出來的只有女性,男性都…… 吳委員思瑤:可能要被徵召上戰場。 廖院長俊智:對,要留下來保家衛國。 吳委員思瑤:所以要繼續擴大,這也是我的主張。我們不只要擴大,還要更主動積極,為什麼?我上網看了,即使波蘭科學院願意主動提供烏克蘭科學家、學者支持計畫、援助計畫,但是因為預算的關係,他們不允許再擴大進行了,也正因為如此,波蘭科學院就亟欲的來協助轉介,當然臺灣的中研院就接了這個球,所以在預算上,我想國會絕對支持。第一階段10位,而且是女性,非常好,我非常期待臺灣可以作為亞洲最包容、最接納、最主動積極、最給予國際高度關懷的國家,在學術的實踐上,中研院一定要承擔起來,好嗎? 廖院長俊智:好,謝謝。 吳委員思瑤:擴大支持。 廖院長俊智:我們會繼續往這方向去進行。 吳委員思瑤:所以在國際關懷的部分,我非常肯定中研院──您領導的中研院。 現在回到國內的政策建言,中研院組織法第八條很清楚的說,中研院院士的職權為研究、產學合作,但是最大的功能之一就是要給國家提出學術研究方針,也就是政策白皮書。我長期也提出了很多中研院在研究面向上必須再擴大、再跨領域一點的主張,希望你們提供臺灣國家建設更多元的政策白皮書。我去查了一下,翁前院長10年的任內是有13本、13個政策白皮書,換言之,一年1.3本,也就是大家都很積極。也許不同院長的領導風格跟關切不一樣,但是我們認為政策白皮書這件事情對臺灣非常重要,目前您任內是兩份,但都是非常重量級、非常重要的,包括深度減碳跟經濟競爭與成長策略的政策建言,你要不要把現在在進行中的白皮書趕快再加快? 廖院長俊智:我們目前在進行中的至少有2本,本來是3本,不過其中有2本我們是併為1本,這2本的內容一個是深度減碳白皮書的2.0版,這部分我們非常非常重視,因為也攸關臺灣在2050年怎麼樣達到淨零排放,所以這部分我們希望能夠提出一個更全面、更具體而且有科學根基的建言。 吳委員思瑤:深度減碳的2.0版,我們都在期待。 廖院長俊智:好,謝謝。 吳委員思瑤:那另外呢? 廖院長俊智:另外是跟農業政策方面有關的,我們在農村跟農業政策方面…… 吳委員思瑤:就是我一直在等的,關於地方創生,我希望你們能夠綜整現在進行中的農業政策建議書,跟已經跟農委會合作的臺灣農村發展展望建議書combine,好不好? 廖院長俊智:我們在近期、過去幾個禮拜之內也開了兩次、三次會議,想辦法…… 吳委員思瑤:今年再過個半年內可以完成吧? 廖院長俊智:我們在半年內應該是可以完成。 吳委員思瑤:因為臺灣的地方創生會報也成立了,2019年就是地方創生元年,這是本席一直在催生的,我希望你們更有力的學術研究能夠趕快提供,也許在臺灣邁向地方創生2.0的時候,可以參照中研院的研究成果。 再來,有關深度減碳1.0,因為時間的關係,我講重點,1.0有三項核心建議,看起來都有回應到,一個是我們的立法、法規體系的強化;還有一個是啟動臺灣深度減碳途徑,國發會在今年、也就是這個月就會提出2050淨零碳排的路徑圖;這當中有一個社會對話的平臺,看起來是還需要更多的建置。院長,您是這方面的強項,尤其前幾天您為臺灣的學研界在世界上發光,您的研究──人工固碳的循環系統可以減少碳排放,而且增加碳匯,這都可以納入我們深度減碳白皮書的具體作為。 所以我有兩個主張,我最後要講主張跟建議,在防疫的時候,中研院做open science去串聯了很多的平臺,包括學研機構、13個協作子平臺、15個合作單位。在深度減碳的部分,目前中研院是一個永續轉型減碳路徑的政策諮詢平臺,但它還是比較內部的,所以我希望你們能夠扮演剛剛我說的政策白皮書1.0中短少的那一塊,也就是政策平臺的部分,我把這個任務交給您、提醒您。 下一個建議是國際平臺DDPP,你們自己的政策白皮書1.0也說,這個雖然是聯合國相關機構推動,但沒有國家代表權的要求,如果臺灣能夠具體地加入36國、58個學研機構,能夠加入DDPP的運作,或是取得更積極的成員代表權利,我非常的支持。我提出這兩個主張,請您帶回去研議,好不好?請你給本席兩個報告,一個是國內的平臺,一個是國際組織的加入,請給我具體的回覆,一個月內,好不好?謝謝院長,辛苦了。 廖院長俊智:好,謝謝。 主席:請黃委員國書發言。 黃委員國書:(9時57分)院長好。中研院發表聲明譴責俄羅斯,我想國人都支持,不過我們想要瞭解的是,除了譴責俄羅斯之外,你們有沒有更具體的作為? 另外,我們看到臺灣跟俄羅斯的學術交流,在過去10年有13件合作計畫,目前還有6件在執行當中,對不對? 主席:請中研院廖院長說明。 廖院長俊智:黃委員好。是。 黃委員國書:請問一下,這會不會中斷臺俄的學術交流?剛剛院長有做一些回答了,但大家關切的是,會不會因為這樣一個情勢,然後未來臺俄的學術交流就被中斷? 廖院長俊智:我希望我們要更細緻地來看待這件事情,因為目前我們正在進行的臺俄交流大部分是學者對學者,我們也知道,很多俄羅斯的學者其實是非常反戰的。 黃委員國書:瞭解,這個我知道。 廖院長俊智:我們應該跟這些反戰的俄羅斯學者持續保持聯絡,特別是假如沒有牽涉到敏感的科技,在學術上面的交流,我認為應該要持續進行。 黃委員國書:目前看得出來,現在還在進行的這6項計畫,我看不出來有哪一些是敏感的科研項目。 廖院長俊智:沒錯。 黃委員國書:應該都沒有吧? 廖院長俊智:沒有。 黃委員國書:完全沒有? 廖院長俊智:特別是中研院做的大部分都是基礎研究。 黃委員國書:應該都無涉國防或相關機敏的科研研究,對不對? 廖院長俊智:沒錯。 黃委員國書:也就是說,如果照院長這樣講,這幾個研究計畫、6項在進行當中的計畫,其實還會持續進行,對不對? 廖院長俊智:是的。 黃委員國書:OK,但如果俄羅斯片面取消跟臺灣的學術交流呢?因為俄羅斯把臺灣列為不受歡迎、不友善的國家,如果俄羅斯片面終止跟臺灣的合作呢?我們有沒有相關的作為呢?也就是說,如果俄羅斯片面中斷了,我們怎麼繼續目前的相關研究計畫?對於現在進行研究的這些科研人員,我們如何處理?這些經費、預算可不可能挪作其他的研究計畫?這個部分是不是請院長簡單回答? 廖院長俊智:因為這些計畫都是個人的、學者跟學者之間的計畫,不牽涉經費的交流,譬如臺灣的經費不會送到俄羅斯,俄羅斯的經費也不會送到臺灣,人員的交流看來也是沒有,只是大家共同合作一個題目,有結果之後,大家互相討論,是在這個層次上。所以我想即使是我們要終止,但這個計畫仍然是可以進行的,只是不需要、沒辦法跟俄羅斯方面來做討論,大概是這種情況會比較多。可能有少數的的狀況是,譬如俄羅斯做一方面,它的東西、材料弄好之後要送來臺灣作下一個方面,或是相反的,可能有這種情況,到那個時候我們再看看有沒有其他的辦法。這個應該是牽涉到國家整體的政策,所以我們可能要跟科技部一起研商,看看怎麼樣來應付這樣的狀況,不過委員提出這個問題,我覺得非常好,我們要開始預作準備。 黃委員國書:所以你們要預作準備,但是我方的立場就是持續進行臺俄的學術交流,就是已經在進行的這些學術交流計畫,不會被中斷,對吧? 廖院長俊智:目前是這樣子沒錯,特別是我們希望能夠爭取俄國學者對自由民主的向心力,這方面我覺得是應該持續進行的。 黃委員國書:好,接下來我想問一下,我要恭喜中研院,上個月我們的研究團隊發表第一個針對Omicron變異株的次世代mRNA疫苗,證明臺灣的研發實力是高水平的。關於這個 mRNA疫苗的科研成功,我想瞭解一下它的效能產製及時效的問題。我現在問一下,因為Omicron的次世代mRNA疫苗,我們的研究主要是針對Omicron,但它並不是一個廣效的疫苗。既然它不是廣效的疫苗,那麼這個疫苗未來在使用上會不會失去彈性?這是我想要瞭解的第一個問題。根據你們中研院自己發表的說法,它如果做為第3劑使用,對於其他病毒株的成效就會比較有用,但是這個部分,也就是做為第3劑使用,你們有沒有其他明確的數據來證明它的確有用?這個問題可不可以請院長回答? 廖院長俊智:好。首先我們必須聲明,這仍然是非常前期、基礎的研究,並不是馬上可以做到臨床,所以委員的問題雖然很好,可是這不是我們目前能夠回答的問題,因為我們最需要瞭解,而且全世界也都需要瞭解,當我們碰到一個新的變異株的時候,要怎麼樣應付它?是要設計一個針對這個變異株的研究方法,還是過去的就可以呢? 黃委員國書:好,那我瞭解…… 廖院長俊智:我們有不同的方法,以它所做的的結果來證實有些可以、有些不行,這是我們的目的。 黃委員國書:請問這個疫苗有量產的計畫嗎? 廖院長俊智:目前言之過早,因為這仍然是非常、非常前期的一個階段。為什麼我們急著要發表?因為要搶在全球之先。我們發表之後,同一個禮拜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也陸續發表幾篇paper,他們反而引用我們的數據。所以大家都在想,面對新的變異株,要怎麼樣來對抗;大家都有相同的問題。換句話說,有一個新的變異株出來,我們要怎麼樣應付它?有不同的方法,每個團隊各自用不同的方法,我們團隊的陶老師在這邊,他自己也設計了三、四種不同的方式來對抗。 黃委員國書:我瞭解。所以接下來我想要提醒的就是時效的問題。這個疫苗做為第3劑使用會有效果,可是現在第3劑的接種率已經到41%了…… 廖院長俊智:對,所以這恐怕沒辦法…… 黃委員國書:所以到可以量產的時候,我們第3劑的接種率搞不好有八、九成了。 廖院長俊智:沒錯。 黃委員國書:到那個時候,這個疫苗做為第4劑施打還有沒有功效?我想請你們密切注意這些問題。 廖院長俊智:委員講得非常正確,我們現在研發的新疫苗恐怕都來不及在這一次的疫情裡面產生作用,但是我們必須…… 黃委員國書:我的意思就是說,我們花了那麼大的力氣去做研發,可是研發結果碰到了相關的程序而沒有辦法量產,當可以量產的時候,第3劑的覆蓋率事實上又已經那麼高了,所以就無用武之地!會有這樣的問題。 廖院長俊智:對,我們是希望為下一次的疫情來準備,因為我們也不知道下一次是3年之後來,還是5年之後來。 黃委員國書:既然這樣子的話,中研院有Alpha計畫,Alpha計畫就是為了解決國家關鍵問題而推出的,而且把這個mRNA疫苗放進來了,可是中研院還有非常多有關COVID-19的研究,為什麼沒有放到這個Alpha計畫裡面來?本席不曉得是為什麼。 廖院長俊智:Alpha計畫是一個自願放棄智財所得的計畫,研究人員必須自願放棄智財所得。可能有一些研究人員希望將來技轉之後有一些收入,他們不願意放棄。Alpha計畫並沒有對價,它是自願式的,任何人都可以說自己要加入Alpha計畫。 黃委員國書:研究人員加入Alpha計畫,就代表未來技轉的商業利益他是願意放棄的? 廖院長俊智:是的。 黃委員國書:是這樣才可以放進來嘛! 廖院長俊智:對。我們希望以這個方式…… 黃委員國書:沒有放進來的都是因為他們還需要獲得這個商業利益嗎?是因為這個樣子嗎? 廖院長俊智:放進來他就不會獲得商業利益。 黃委員國書:對,我知道。其他還有非常多關於COVID-19疫苗的計畫,為什麼沒有放進來?事實上那也是解決目前臺灣疫情非常重要的計畫。 廖院長俊智:那是每個研究人員各自的考量,我們不得而知;我們尊重各個研究人員的考量。因為這是一個自願型的計畫,所以我們沒辦法強迫人家一定要放棄。 黃委員國書:這有遴選的標準嗎? 廖院長俊智:要放棄當然是隨時可以放棄,不需要一個遴選標準來放棄。要放棄自己的智財所得是不需要有遴選標準的,但是由於要放棄,當他要申請新的經費,我們就要審查。要放棄是都可以放棄。 黃委員國書:所以之前那些COVID-19的研究沒有放進來,是因為他們放棄了?是因為這樣子嗎? 廖院長俊智:沒有放進來是他沒有放棄,他放棄就放進這個計畫。 黃委員國書:好,感謝。 廖院長俊智:謝謝。 主席:等一下范雲委員質詢完畢後休息5分鐘。 請林委員宜瑾發言。 林委員宜瑾:(10時7分)院長好。首先不能免俗地還是要來關心一下中研院南部院區的進度,身為臺南的立委,我一直在追這一題,這點院長很清楚。 主席:請中研院廖院長說明。 廖院長俊智:林委員早。謝謝。 林委員宜瑾:中研院南部院區研究大樓第2棟和綜合大樓下個禮拜二就要舉辦上梁典禮,真的是恭喜中研院,身為臺南的立委,我也非常喜悅,可見我們的科研發展一直在往南北平衡的方向前進,所以我期待中研院在這方面繼續加油。 廖院長俊智:好,謝謝。 林委員宜瑾:接下來我還是要繼續追一下整個南部院區的建設進度。根據中研院今天的業務報告,研究大樓第1棟已經完成了,研究大樓第2棟和綜合大樓下個禮拜二要上梁,預計今年底竣工,研究大樓第2棟增設量子實驗室預計2023年竣工,量子科技實驗大樓預計2025年竣工。本席現在要就這個時程再跟院長做一些確認,就是有關研究大樓第2棟增設量子實驗室預估竣工的時間,上個會期您來辦公室跟我說明的時候是說預計2024年完工,可是現在提供的資料是2023年。提早當然非常好,可是我想就這一點加以釐清,因為鄉親也關心。請問究竟是可以提早在2023年完工,還是怎麼樣? 廖院長俊智:這個問題可不可以請總務處張處長來回答? 林委員宜瑾:OK。 主席:請中研院總務處張處長說明。 張處長剛維:委員好。研究大樓第2棟增設量子實驗室是在這個大樓的1樓跟地下室做裝修,現在我們設計是111年,也就是今年開始要發包設計,施工如果順利的話,我們的目標是112年要把它做完,113年就可以順利啟用。 林委員宜瑾:就是2023年會竣工,然後2024年能啟用? 張處長剛維:是的。 林委員宜瑾:好,所以本來說2024年完工,其實是有提早進度、超前部署。這個部分很棒! 另外,我去年10月質詢的時候,院長跟總務處長都有跟我說,南部院區的工程預計2026年會全部完工,人員也會依序分批進駐,本席也清楚表達,現在我們臺南缺工真的很嚴重,因為整個南科包括台積電和很多工廠的工程都如火如荼在進行,很多營造工程人員都被這些南科大廠搶走了,所以我想再跟院長確認一下,這樣的進度不變嗎?會照常進行嗎? 廖院長俊智:這也請總務處來說明,因為工程問題比較複雜。 林委員宜瑾:好。 張處長剛維:是,謝謝委員。有關南部的工程,現在整個市場狀況真的是缺工,而且成本不斷在攀升,第3期最後是量子科技實驗大樓,目前的進度是專管我們已經找到了,正在就經費和工期的部分做詳細的估算,希望今年能夠順利發包到建築師。我們希望一切進度都能提前去因應,目前相關目標並沒有改變,希望按照這個目標來做處理,但是我們也會儘量考慮市場的狀況來做調整、因應,希望能達成目標。 林委員宜瑾:OK,就等於是全部會在2025年竣工,2026年人員就可以正式開始進駐。 接下來要跟院長討論的問題是,我們很清楚知道現在中研院南部院區的規劃是以農業生技跟量子科技為主,但是我們臺南同時有很多歷史跟文學的資源,包括成大有臺文系所,也有國立臺灣文學館、還有楊逵文化館、葉石濤文學紀念館、南寧文學.家,還有臺灣詩路文化園區等等很多地方文學的據點,加上臺南講臺語的人很多,所以要做語言的田野調查也相對容易。我知道中研院北院其實也有歷史語言研究所,也有語言學研究所等等,我想他們旗下應該也已經有運作良好的研究室、工作室,都繼續在北院運作,這OK,可是本席想提一個建議,將來南部院區有沒有可能撥一些空間或一些資源,讓有意願到臺南進行歷史或文學研究的研究團隊,可以申請來南院進駐? 廖院長俊智:已經有規劃。 林委員宜瑾:有沒有這樣的可能? 廖院長俊智:已經有這樣的規劃,我們的規劃當中本身就已經有這樣的規劃。 林委員宜瑾:是。 廖院長俊智:是指文史方面,人文組方面不限於文學,當然文學也包括在裡面,我們已經有規劃一些空間,讓文史、人文組方面的學者能夠在那邊做研究,詳細的部分我請呂副執秘跟您報告。 林委員宜瑾:好。 主席:請中研院學術諮詢總會呂副執行秘書說明。 呂副執行秘書妙芬:委員好。向你報告一下,其實院內很多的研究所及各單位都已經提出一些計畫,只是我們還需要有一些整合或提出更具體的計畫,但空間上確實如院長所說,已經在規劃當中。 林委員宜瑾:有規劃中?非常感謝,讓臺南的這些文史可以透過南院來做一些研究,謝謝。另外再跟院長討論,現在我們如果上網google,其實北院的職缺很多,南院的職缺相對少,當然南院現在因為還在興建當中,對我來講,我也滿關心南院徵才的問題。南院整個院區的徵才,當然是新招募為主,不太會有從北部調下來吧?應該是這樣子,如果是這樣的話,南部院區的研究人員或學生其實正在觀望中,很多的臺南人、高雄人其實都很嚮往在臺南工作,所以南部院區在工程規劃進行的同時,是不是徵才的工作也要一併來處理?不曉得在徵才方面院長的想法是怎麼樣? 廖院長俊智:徵才現在可能稍微早了一點,因為還沒有竣工,竣工之後人員進駐,那個時候我們就會大規模的徵才,所以現在可能稍微早一點,詳細的部分我請施主委來說明。 林委員宜瑾:所以預計大量職缺的徵才,基本上還是要等到2025年? 主席:請中研院南部院區籌備委員會施主任委員說明。 施主任委員明哲:林委員,你好。徵才方面我們分幾部分,院區的整體行政一直逐漸在公開招募;農生中心也一直有在徵助理人員;至於研究人員,院方有一個委員會會規劃南部院區的學術發展,會照那個委員會的決定逐年來徵募。所以我們是慢慢來做,但是數理組及人文組應該是等建築好了以後才會開始徵才。 林委員宜瑾:本席建議未來在徵才方面還是以南部人為主,讓南部有參與南院一起工作努力的機會。最後用一點小小的時間再詢問一下,從去年預算的回覆報告書有看到,第4屆臺灣研究世界大會將於6月底在美國舉行,這件事情OK嗎? 廖院長俊智:是的,沒錯。 林委員宜瑾:還是有?因為剛剛的報告是沒有…… 廖院長俊智:據我瞭解是積極進行。 林委員宜瑾:所以我想再跟您確認一下。 廖院長俊智:我請黃副院長來說明。 林委員宜瑾:這個就是我們中研院主辦,今年在美國的華盛頓大學要做臺灣研究計畫的合作,在西雅圖舉辦。 主席:請中研院黃副院長說明。 黃副院長進興:對。 林委員宜瑾:我想預計會有來自全世界各地的80位臺灣研究表現傑出的學者,會同聚一堂一起參與,我想這是一件好事,因為疫情的關係一直延,所以確定今年6月會正式舉行,對不對? 黃副院長進興:唯一的變化是疫情,剩下的都照原來的規劃在進行中,美國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非常歡迎我們去。 林委員宜瑾:好,我對這樣的會議報以非常大的厚望,期待我們透過這個會議有很多的收穫,謝謝。謝謝院長、謝謝主席。 主席:請陳委員秀寳發言。 陳委員秀寳:(10時17分)院長早安。最近中研院有不少研究上重大進展的好消息,當然在這邊要先謝謝,因為廖院長的帶領以及同仁的努力,才會有這樣子好的結果。首先這邊先就中研院近期的研究跟院長來請教,在去年10月4日中研院業務報告的時候,本席已經很關注行政院推動淨零排放相關的工作,至於中研院扮演的角色,當時本席也跟院長討論過,最重要是如何從利害關係的產業面來積極地進行關於碳管理,規劃去碳能源及負碳技術來進行碳捕捉、碳封存,很高興在不到半年的時間,我就看到中研院有傳出相關技術的好消息。中研院前天有對外公布,廖院長跟研究團隊費時7年成功打造出人工固碳循環的技術,是不是先請院長簡單跟我們分享一下這次你們的研究成果? 主席:請中研院廖院長說明。 廖院長俊智:陳委員好。這是一個非常基礎的研究,我們希望利用這個基礎研究來瞭解光合作用是不是可以變快一點,因為現在知道光合作用是全地球上最重要的固碳技術,所有的碳匯、要達到淨零排放,我們認為一定要仰賴相當大程度的光合作用,但是目前光合作用是控制在植物手中,植物要長才會有光合作用,不長,光合作用就越來越少,而且光合作用之後,晚上它又藉由呼吸作用把一半的碳又吐回去了,這些都不是我們想樂見的,所以我們就問一個問題:可不可以在試管中進行光合作用?可不可以做得比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更好?我們費時了7年,也確實證明我們可以設計一個比自然界演化出來的光合作用更有效率,而且不會受到呼吸作用的干擾,我們這個研究是達成這樣的目的,但這個離真正可以用仍然有一段距離。我們同時也做比較短期可以把碳固定下來的研究工作,不在這一次我們報告的範圍,譬如我們致力於提倡研發天然氣去碳的反應,我們利用天然氣裂解的方式,可以把天然氣裡面的碳先捕捉下來,避免形成二氧化碳,捕捉下來的碳就可以做各種不同的利用,所以我們在多方面都有這樣的研究在進行。 陳委員秀寳:關於這次打造人工固碳循環的部分,真的是有一個很重要的突破,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可以再利用的化學品部分,我們研發出來的成果超越了整個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您說你們是從2014年就開始研發這個技術,也是我們研究團隊自己規劃的,就是包括設計圖…… 廖院長俊智:是。 陳委員秀寳:請物理所來製作反應器等等…… 廖院長俊智:是。 陳委員秀寳:這個研究開創新的反應器的固碳途徑,可以在室溫的環境中進行。 廖院長俊智:是的。 陳委員秀寳:也可以應用在不同的場域,那未來應該更可以配合電化學的反應,透過綠電這個部分來達成碳再利用的負碳效果。 廖院長俊智:沒錯。 陳委員秀寳:先前我也請教過院長關於國內企業進行碳管理的部分,像是國營事業技術的優化,針對這個部分,本席也跟您交換過意見,希望中研院可以提供資源給相關產業更多協助,您也說中研院跟台電及中油都有保持互動跟聯絡,也有討論怎麼樣能很快地把中研院研發的技術轉給主要的國營事業來應用。請問這一次關於人工固碳循環的技術,你們規劃、預計未來可以運用在哪些產業?或者中研院是不是已經開始跟經濟部及環保署等相關部會,著手輔導企業運用的技轉規劃? 廖院長俊智:很抱歉!這個仍然是為時尚早。這個是相當基礎的研究,我們是證明有這樣反應的循環,離真正產業運用至少還要十多年,搞不好二十多年。 陳委員秀寳:所以還要很長的一段時間,才能真正運用在產業上? 廖院長俊智:對,但是我們其他的技術可以比較…… 陳委員秀寳:現在不少國內企業對於歐盟在2023年要試行碳稅感到相當緊張,畢竟臺灣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只是政府,其實企業也應該採取相關行動,才能即時因應歐盟碳稅試行之後可能增加的成本壓力,所以他們也非常期待中研院的固碳技術成果能夠儘早地讓產業來應用,這個還是仰賴您跟您的團隊,是不是能夠儘快在這方面有所突破,協助相關產業進行…… 廖院長俊智:我們有其他的技術是比較短期的,這方面我們會利用其他技術跟經濟部與其他產業來對話,希望能夠轉到業界…… 陳委員秀寳:好,謝謝院長。接下來請教院長,去年12月中研院發生P3實驗室研究人員染疫事件,當時中研院有依程序組成應變小組,配合相關單位調查進行處置措施。從今天中研院報告裡面有看到相關說明,並依據指揮中心與內部的調查報告陸續展開檢討及改善措施,包括成立後續的工作委員會、改進實驗室管理運作及生物安全督導查核機制。此次主要是因為實驗室人員不慎染疫,在人員管理的方面,中研院有說會建立實驗室人員適任性的評核基準,以及強化工作人員教育訓練情形的查驗制度。關於目前P3實驗室人力配置、進用的部分,因應後疫情時代的變化,中研院認為有沒有這個壓力?即有關人員編制跟配置的部分。 廖院長俊智:我想不能說是壓力,我們正在規劃最適合的方案,包括您剛才提到的各種不同角度,這方面我們都在持續進行中,劉副院長或許可以更進一步解釋。 主席:請中研院劉副院長說明。 劉副院長扶東:P3實驗室確實有人員方面的困難,因為一方面在裡面工作有危險的程度,所以我們要積極地攬才,做出留才的方案並提高獎勵的制度,這些都在規劃中。至於獎勵方面,我們事實上已經有初稿了。另外,需要的是有P3實驗室經驗的稽核人員,事實上,因為這次事件,生安會主要是以審查為主,但是現在CDC有一些新的規定,譬如要有一個生安主管,這是去年12月15日才公布的,我們也已經有腹案。另外一塊需要的是稽核,這非常重要也需要人員,所以除了在P3實驗室工作之外,還需要再稽核,確定我們的生物安全這方面需要人才。 陳委員秀寳:所以這個部分還是有人員進用的問題? 劉副院長扶東:是,確實。 陳委員秀寳:其實疫情還沒有發生之前,過去或許P3實驗室的人力配置或實驗量能還是可以維持運作,但是在這個染疫事件之後,有實驗室的研究技師指出,因為實驗量暴增,就算實驗室有開出名額,實驗室的人力卻一直都沒有辦法補足,甚至還會流失。雖然院長之前有說要讓實驗室開出名額,也就是編制可以增加,但是實驗室需要的足額人數從來沒有招滿過,原因在於人員的位階比較低,助理的流動性很高。這些人員如果隨時會走,根本沒有辦法有機會把這些人員訓練兩年、三年,讓他們技術純熟。中研院的檢討工作程序或是管理,又或是強化人員訓練,其實都有必要來增強,如果沒有誘因來留下這些熟練的研究人員,就算把教育訓練做足,之後人員還是隨時會走,所以這個部分希望中研院應該要澈底檢討,就是關於人員聘僱進用的問題,你們也要進一步研議相關因應的措施。針對這個部分是不是你們討論過後,院長有空的話,我們再好好聊一下這個問題? 廖院長俊智:好,謝謝。 主席:請范委員雲發言。 范委員雲:(10時28分)院長,早安。今天有兩個主題要問院長。第一個,昨天是三八婦女節,蔡總統昨天也宣示臺灣會繼續努力,讓我們更性別平等,所以第一個要問您的問題是,中研院作為臺灣學術界的龍頭,在職涯跟家庭平衡方案部分是不是還有改善的空間?第二個就是我之前問過您的主題,謝謝院長都有回應也在處理,關於外文名稱的正名進度,我也想追問。 首先,我3月4日參加科技部人社中心主辦的大學家庭責任:科研人員職家平衡座談會。我非常肯定科技部在我質詢之後,他們並不是消極回應,而是很積極找一群學者去研究,那天是把他們的研究成果分享,也邀集幾位學術界對瞭解相關不同領域的人進行座談。當天有超過100位參與者,網路上就有80幾位。就學者來講,參加這兩小時的座談表示他們非常重視這個問題,而且很多是新進人員,你可以看到科技部政次林敏聰也在會後跟我們一起拍照,他全程聆聽。因為科技部這麼努力,中研院作為一個機構是不是也可以? 昨天是三八婦女節,而全臺灣婦女有一個很大的困擾,就是工作跟家庭無法平衡。當然這不是針對女性,如果男性想在育兒上面成為一個比較積極的父親,其實也會有這個困擾,所以我想跟院長分享一下他們報告的一部分內容。那天的報告呈現育兒對研究的衝擊,提到有一個孩子之後就完全不敢考慮第二個,因為當新手爸媽的研究產能幾乎是零。這是一個43歲的副教授提出的。當然學術界跟一般職場一樣都可以請育嬰假,可是無法請育嬰假的一百個理由包含津貼太少、請了假被叫回去開會,也包含被副校長關切,這樣代表他有這些壓力衝突。你可以看到學術工作者的處境比一般的職場還要緊張,還要更無法兼顧兩者。 培養一個人到中研院,不管是做研究員或副研究員的程度,甚至是一個博後,其實國家已經投注了大量的人力、資源在他身上,所以如何協助他?我覺得中研院應該把這部分當成一個重要的工作,因為你們是龍頭指標,你們做得好,公私立大學都有可能效法。 至於到底中研院可以跟誰請益?跟您分享中研院院士謝宇的研究,他研究的是美國的women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從他的研究很清楚看到,這不是男性跟女性的衝突,其實結婚也沒有影響,是因為育兒的責任經常落在女性科學家身上,所以他變成常常在他的career跟家庭之間被迫二選一。他最後給的政策建議是,應該要有一個structure of accommodation,我們建議把它講成是一個結構式的改變,除了childcare、親職的彈性,他也提到相關的決議無法快速的改變,而是漸進的,但是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因為我們投入這麼多在女科學家前期的部分,不應該因為托兒、育兒的負擔受影響,當然這也不限於女性。我之前其實已經在中研院通過的預算附帶決議提到你們過去的方案僅限女性,其實就我們國際上的做法來講,應該也要能夠讓男性一起申請,因為不分性別,只要他有相關的需求。你們已經在3月4日提出新措施同意延長三年,但是還有一個綁定育嬰假的問題,而且其實中研院請育嬰假的人數,可能比我們全臺灣的學者還要更低,現實上有這個困難,所以這部分我肯定你們有回應,但是其實並不是一個真正有效的解方。 所以我請院長重視這個問題,兼顧職涯與家庭已經是STEM產業的趨勢了,從聯合國科學、性別方面都看到這裡面的需求。中研院是學術界標竿,院長是不是可以找個團隊好好評估如何提出就中研院來講的研究職涯跟家庭的平衡推動方案?未來十年,如果有優秀的年輕女科學家進來,或者男科學家也想成為一個很積極的父親的話,我覺得應該有三個方向:第一,通用設計方案要彈性多元,不分性別皆可申請;第二,請參照一下科技部做法,向有育兒家庭照顧需求的人員提供研究人力奧援,當然我覺得還可以看看他們最近的研究;第三,高階主管應該要有性平跟勞動概念的基本培訓,因為中研院是一個很特殊的職場,你必須要有性別敏感度。不知道院長願不願意針對未來十年、二十年年輕世代的男女科學家,現在就開始做一個比較積極主動的回應?院長是不是可以簡單回應一下,你們願不願意不要消極的我叫你們做什麼就做什麼,然後都是一些無效或是效果非常、非常有限──不是不好,而是效果太有限的政策,畢竟你們最瞭解年輕世代的需求? 主席:請中研院廖院長說明。 廖院長俊智:范委員早。范委員的建議非常有意義,我們也願意很積極面對,除了制度的問題之外,還牽涉到文化的問題。 范委員雲:對。 廖院長俊智:所以有時候我們設計一個制度,由於各種不同文化的限制,也不容易馬上施行,但是我認為朝這方向是正確的方向。 范委員雲:的確,院長是不是可以承諾一下?當然你們先組一個小團隊來瞭解,是不是三個月內至少給我一個初步的報告?我想謝宇的研究是針對美國的,裡面也有提到應該要學習一些歐洲的做法,相關研究專長的人一起來瞭解這個問題,好嗎? 廖院長俊智:好,時間上可能要再考慮,但是我們一定會朝這個方向做。 范委員雲:沒關係,三個月就是請你們提供初步的報告,好不好? 廖院長俊智:好。 范委員雲:再來,我想院長知道我很關心這個問題,我也很肯定你們一步、一步透過民主的方式,內部提出很多很有創意、讓大家覺得很不錯的一些方案。想請問院長,因為上次你們跟我碰面的時候說大概半年到一年會完成,我想距離去年11月,一年的時間已經過了四個月,如果是半年時間的話,也過了四個月,有關目前的進度,院長可不可以簡單告訴我? 廖院長俊智:我請秘書處處長說明。 范委員雲:簡要就好,因為我大概知道了。 主席:請中研院秘書處曾處長說明。 曾處長國祥:非常簡要的兩個方向跟委員報告,第一個就是我們所完成的分析報告已經分送到所中心,所中心同仁在充分表達意見之後,我們也把所有的意見表達彙整起來,最後經過研議小組的確認,決定要送到下一次的院務會議。第二個方向是在此同時,我們也將在3月分別是7日、10日、17日召開三組的院士分組會議,基本上我們也會…… 范委員雲:院士分組會議是所有的院士都會被邀請嗎? 曾處長國祥:沒有,大概就是院士會議的召集人、院士選舉的籌備委員以及卸任的副院長。 范委員雲:你們在臺灣的院士有多少人呢? 曾處長國祥:我們總共院士大概兩百七十、八十位,在臺灣的話,有一些院士我們還是會透過視訊的方式,基本上這三組的分組會議就是這些具有代表性的院士,也會傾聽院士的卓見。 范委員雲:我是不瞭解院士的代表性,不過至少我建議應該要廣邀在臺灣的院士,之前有表達過意見、投書的這些都一定要邀請到,好不好?不能夠只選這些頭頭,這部分我們這麼少的院士都不能做到草根民主了,這樣子的話,跟你講過的審議民主就有差距,好嗎? 曾處長國祥:好。 范委員雲:這部分我會再追蹤,因為我知道你們4月要開院務會議。 曾處長國祥:對,4月召開院務會議。 范委員雲:最後一點,我還有一分多鐘的時間,院長應該有記得上次預算審查的時候有通過一個我提的附帶決議,中研院外文名稱的改變當然會花很多的時間,但現在世界的局勢都在改變,比如我們跟美國代表處的名稱等等。我希望中研院先準備好,你們內部有民主的討論,我尊重你們,但是上次有通過一個我提的附帶決議,就是在這件事情之前,你們參加各種國際學術會議應該要增加中研院為臺灣之科學研究機構的識別度的做法,謝謝林宜瑾委員,還有我們在場的賴品妤召委、陳秀寳委員都有共同連署這項提案。可是最近收到你們的報告,這個報告不知道是誰寫的,就是答非所問,好像看不懂我們在寫什麼,第一,他把科技部大家投稿遇到問題的標準答案寫給我;第二,他告訴我們全世界疫情都在改變,所以現在不宜,建議可待國際情勢明朗後再行爭取。我沒有要叫你們去爭取國際組織裡面中研院的正名,因為你自己都還沒有正名,我說的是增加臺灣科學研究機構的識別度,譬如我們護照增加識別度就是後面用「(Taiwan)」,如果你們中研院覺得可以加個臺灣的地理圖或者臺澎金馬,那都是啊!所以你們怎麼給我科技部的標準答案,說什麼「Taiwan」或「城市名+Taiwan」、「R.O.C.」或「Republic of China」?那個是國名被人家改成「Taiwan,China」時或是改成「Chinese Taipei」時的回應方式。所以我覺得這個回應非常沒有誠意,院長是不是可以承諾重新給我一個回應?因為我覺得對於中研院的學術水平,看不懂我們的提案表且不知道什麼叫臺灣識別度,這讓我對中研院的期望有點落差。 廖院長俊智:我們請秘書處再跟委員討論。至於詳細的作法,我個人大概瞭解委員的意思,這方面我想我們可以再透過院務會議的方式做個正式決議,看怎麼樣在各種不同場合、用不同的方式能表達中研院為臺灣科學研究機構的辨識度,這恐怕可能要在下一次院務會議時再討論。 范委員雲:沒關係,我想你們內部可以去構想,但不是敷衍我,給一個文不對題的答案,好不好? 廖院長俊智:謝謝。 范委員雲:謝謝院長。 主席:現在先休息5分鐘。 休息 繼續開會 主席:現在繼續開會。 請王委員婉諭發言。 王委員婉諭:(10時45分)院長,你好。我們看到、知道的是中研院的P3實驗室是生物安全風險等級第三級的實驗室,研究的項目當然是包括這些影響人類健康,而且有可能導致致命危險的傳染性疾病微生物,像是COVID-19病毒等等。為了能夠保障研究人員的健康安全,並且避免微生物外洩危害社區安全,其實研究室本身就有一些嚴格的規範,實驗室的人員也必須經過嚴格的訓練,並且遵守規範。但是我們在去年底時就有看到P3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感染新冠肺炎的情況,而且是在實驗室內部感染,同時指揮中心也證實了P3實驗室的人員的確有未依照標準程序作業,而導致這樣子的風險和結果。所以我認為,這些疏失必須要做個檢討,我們也的確看到中研院提出了檢討報告,指揮中心也開罰了。但是我們想知道的是,面對這樣的事情,我們要做的不只是開罰或是檢討而已,我們更希望看到,中研院作為一個全國最高研究機構,而P3實驗室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和實驗單位,我們想請教未來有沒有一個具體的改善措施?我們希望的不只是檢討而已,更希望未來能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 主席:請中研院廖院長說明。 廖院長俊智:王委員早。是的,這方面我們已經在全面進行檢討、新的規劃。從第一個月到今天為止,我們已經規劃出新的生物安全規範,劉副院長負責這個部分,我們已經有相當完整的生物安全規劃,包括怎麼樣稽查實驗室的人員是否有真正遵照SOP、SOP有沒有什麼地方需要改變的,我們都有新的規劃,正在進行當中。所以除了委員講的各種東西之外,我們也有這方面的腹案、計畫。假如委員需要的話,我們可以送一份給委員,再和委員當面討論。 王委員婉諭:我想其實從去年12月到現在已經經過一段時間了。如同您剛剛提到的,我覺得這不只是方向、SOP是不是要調整的問題,最重要的是落實,因為我們也看到事情發生當時的檢討報告提到有規範,但是實驗室人員並沒有依照規範來進行。 廖院長俊智:沒有錯。 王委員婉諭:所以我覺得確實落實也很重要,所以這幾個面向實際上都應該做個檢討。 廖院長俊智:是。 王委員婉諭:剛剛提到這部分會後會再送到我的辦公室,但是我們希望能不能先有一個初步的答復,原因在於,從12月開始大家一直在談這件事情到現在,還沒有看到一個比較具體明確的說明。雖然現在疫情看起來不像去年這麼緊張,但是也並沒有完全消失,我們很怕再發生重複的事情,所以我們認為應該要具體並且儘快地作討論。 廖院長俊智:我們已經有一個規劃,我想昨天、今天或明天就會送到衛福部確認。劉副院長可以作進一步的說明。 王委員婉諭:好,可能需要進一步的說明,讓我們確認。 主席:請中研院劉副院長說明。 劉副院長扶東:在一個月以前,我們給了一個建議改善的事項,共有七項,這在我們的業務報告裡已經有摘要,我們已經完成。事實上,在上一次的過程中有跟CDC溝通過,它有建議哪些部分要做得更完整。必須說明一下,我們的生安會過去是以審核申請案為主,現在因為P3實驗室受到重視,而且因為疫情的關係,有更多的法規出來,比如我們需要設一個生安主管,這部分我們已經做到了。再來要有內稽的稽核制度,過去稽核是由內稽實驗室來做,但是我們需要一個稽核小組,這部分一直在籌劃中。今天我們應該會送一份非常完整、對這七項事項的改善規劃到CDC。 王委員婉諭:請問什麼時候可以讓我們有一份這樣的資料,讓我們能夠清楚的知道? 劉副院長扶東:關於這個部分,目前為止我們是給CDC,我想過去的調查報告之類的都一樣,適度的時候應該可以公告。 王委員婉諭:好,我剛剛提到稽核和落實的部分,其實是更為重要的。 廖院長俊智:是。 王委員婉諭:因為光有規範其實是不足的,我們看到,先前就是因為有規範,但沒有執行,所以還是導致了這樣的事件,我們希望在落實這部分真的必須要更加謹慎,而且更加嚴格來執行,才有辦法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 廖院長俊智:是。 王委員婉諭:同時我們也想請教,中研院除了大量的專業人員之外,其實還有不少是兼任研究員和行政事務的職員,這些職員也都是中央學術發展的重要基石。近年來,也有聽到發生不少職員、助理員間的勞權爭議,我認為這部分其實也應該要好好地處理,包括我們看到先前從P3實驗室離職的研究助理也曾經反映過職場霸凌,同時臺北市勞動局也已經發動勞檢,並且認定中研院沒有建立有效的霸凌事件處理程序,違反了職安的規範。除了職場霸凌之外,勞工請假被刁難或者是考評不透明的事件,仍然持續地傳出來,所以這部分也應該要具體來處理,而且我們看到其實相關的建議都已經有了,所以也想請教未來中研院會怎麼進行調整?包括申訴評議委員會的模式該如何納入法律的見解、職業安全的部分及勞工代表如何能夠進行勞權申訴等等,我們都覺得應該要有具體的進展,才是一個比較對的方向。 廖院長俊智:請總務處處長說明。 主席:請中研院總務處張處長說明。 張處長剛維:報告委員,有關類似霸凌等不法侵害的處理,我們中研院已經訂定不法侵害的預防計畫在執行,只要員工認為有受到不法侵害,譬如霸凌、性騷擾等等,都可以透過這個機制,由中研院裡面來處理。如果認為每一個所中心處理得不是很滿意的時候,可以向本院的申訴委員會提出申訴處理。 王委員婉諭:這個機制是原本就有的,還是在提出相關的檢討之後才進行修正的? 張處長剛維:本來有,但是現在正在進行一些修正跟討論。 王委員婉諭:我們也覺得這個修正的部分應該要儘快地完成,原因在於其實我們也有提案要求中研院調整。 張處長剛維:是的。 王委員婉諭:但是遲至現在仍然沒有收到進一步的消息,所以想請問什麼時候能夠具體落實和檢討改善? 張處長剛維:希望在5月以前能夠有一個初步的方案做一些處理。 王委員婉諭:所以我們希望5月底的時候能夠收到檢討和改善的部分。 張處長剛維:是,我們會作一些初步的處理。 王委員婉諭:是,我覺得跟剛才提到的P3實驗室管理其實是一致的,就是我們不只要檢討,而是真的要能夠具體落實,才是比較好的方向,所以我們希望能夠儘快來做處理。 最後想請教的是,國際上發生了烏俄危機,烏俄戰爭引起了非常大的關注,日前我們看到中研院也發出聲明譴責俄羅斯侵略性的行為,我們看到國際間科學界正在對俄羅斯展開學術制裁,想請教院長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同時我們也知道,學術制裁其實是有一些爭議的,但是我們在新聞上看到西方國家主動進行學術制裁,即便會被判叛國罪,但是俄國的學者還是有人站出來聲援烏克蘭,顯見這樣的學術制裁是有其效力的。所以想請教院長的看法,以及我們可能會進行哪些操作? 廖院長俊智:我想學術制裁方面,主要要看是敏感的科技方面,還是一般的學術研究。目前看來,本院跟俄羅斯的各種計畫當中並沒有敏感的科技,所以急迫性就比較低。至於個別的研究人員跟俄羅斯的研究人員之間的計畫,我想要由全國性的角度,以個案來考量。因為我們知道很多俄羅斯的學者事實上是非常反戰的,我們也希望能夠持續跟他們建立友善的關係,讓他們能夠嚮往民主自由的學術風氣。 王委員婉諭:同意。 廖院長俊智:而不是因為這些事情就斬斷所有的關係。總的來講,本院、包括臺灣跟俄羅斯的學術研究關係,仍然是不若跟美國及其他歐洲國家之間來得強,所以這方面我想從整個國家的角度來探討,可能會比較適當。 王委員婉諭:是,我覺得個案的部分當然需要審慎地評估,因為學術的部分其實相對敏感,也比較複雜一些,所以需要細緻地進行,但是如果只是說我們不會不做,或是我們會做,其實不太知道到底做了多少或是做了哪些事情,是不是能夠加以整合,告訴我們實際上處理了哪些部分、哪些部分還沒有處理?在可透露的範圍內,應該讓大家具體地瞭解。 廖院長俊智:好,譬如我們院裡面地球所跟俄羅斯的MOU,在今年6月到期之後就不再展延,這是其中一個例子。 王委員婉諭:是,了解,謝謝院長的說明。 廖院長俊智:謝謝。 主席:請高金委員素梅質詢。 高金委員素梅:(10時55分)廖院長好。今天是我們這個會期第1次的交流,我希望今天跟在場大家的交流都能夠有非常愉快的經驗,以及未來想要做的事情能夠具體地去落實。 在你今天的業務報告裡面,中研院對於原住民族研究的獎助計畫、研究成果及相關的推廣活動,提供了非常完整的資料,同時中研院過去也推動了數位典藏,廣泛地蒐集非常多日本殖民時期有關原住民族的影像、人類學調查紀錄及研究。然而從過去的史料裡面,我們可以看到臺灣原住民族因為沒有文字,所以我們是被人類學家或者是研究人員所詮釋還有描述的對象,簡單地說,就是被人類學家或研究人員用殖民者的立場來書寫原住民族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從日據時代的史料裡面,原住民族被連結到野蠻、幼稚、落後、不文明,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我還記得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公共電視歷史劇「斯卡羅」,當時本席因為這一齣扭曲的歷史戲劇,質詢了文化部及故宮,然而近日我看到了中研院「研之有物」網站裡面的內容,當然我看到了院長近來的研究成果,您研究了改造細菌,把二氧化碳變成燃料,以及有關淨零碳排放的文章,這些我都覺得非常棒。我今天就要以中研院「研之有物」的一篇文章,也就是「19世紀擊退美軍的排灣族,是舶來品大戶?羅妹號事件的考古揭密」,跟中研院院長及在場的同仁們分享,並探討未來我們如何來推動原住民族的相關研究。 我不知道院長有沒有看過「研之有物」郭素秋副研究員寫的這篇文章,針對原住民族傳統歷史文化研究的領域裡面,他提供了非常多身為研究者必須要有的觀點。他首先以原住民的視角來理解過去,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郭素秋副研究員給了我們答案,他提到歷史書寫的特權,我覺得「歷史書寫的特權」這一句話講得非常地好,原住民族沒有文字,文字是殖民政權或者是現代的政府介入之後,把原來我們有的族語文字化,但是沒有文字並不意味著封閉、無知,相信院長也同意這個說法吧? 主席:請中研院廖院長說明。 廖院長俊智:委員早。是,沒錯。 高金委員素梅:謝謝。我們原住民族有自己的語言,也有非常棒的學習外來文化的能力及智慧,許多人對部落的想像大概是原始、邊緣、落後,以及未開化,可是我們從南岬之盟等等的歷史事件可以看到,原住民擁有非常高的適應能力及政治手腕,而且能夠伺機地觀察外國的船隻,就以這個羅妹號事件為例,我們也會運用地利來突襲美軍的艦隊,很顯然我們對外來的文化,包括武裝,其實是不陌生的。 在歷史語言研究所郭素秋副研究員研究的這個案子裡面,他強調他們(就是我們原住民族群)沒有文字,所以失去了發語權,即使作為事件的主角,但是因為史料不是由我們來書寫的,而是由外國人的視角,就會有偏頗性。所以這位郭素秋副研究員就一直強調,我們需要透過不同材料的對話,不能夠只用單一史料的價值觀來詮釋歷史。我覺得他寫得非常好。院長,您認為呢? 廖院長俊智:完全同意,我想這個觀點非常正確。 高金委員素梅:非常謝謝,也希望、期待您能夠要求您的同仁們用這樣的態度來面對這樣的研究。 他又寫到,「舊社考古學便是試圖回到事件的當場,透過地層的無字天書,讓沒有文字的人發聲」,寫得非常好吧!郭素秋這樣總結自己長年的研究關懷,他說:「我們怎麼透過考古理解舊社,和史料對話,把發言權拉回原住民這邊,放到舞台中間來寫歷史,這便是考古學可以努力做的事!」。郭素秋副研究員讓我非常尊敬他,我覺得他把這一連串知識分子及研究的最高道德標準已經體現到他這一篇文章當中,所以我們可以透過這一篇、透過考古學刻畫歷史,淺顯易懂的文章來自中研院2017年成立的科普媒體「研之有物」。 院長,你自己應該在裡面有發表過文章,你也看過裡面的文章吧? 廖院長俊智:是的。 高金委員素梅:所以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這段文字。中研院身為最高的學術研究單位,我對你們有高度的期待,我真的期盼未來中研院對於原住民族的各項研究裡面,能夠都站在原住民族為主體的角度來看待歷史、從事研究,所以今天我有幾件事想跟你交流。 有關原住民族議題相關的推廣活動,你在今天的業務報告裡面有提到部落共作策展、講座活動、學術研究是中研院的專業,而透過主題活動的推廣,會讓更多的學生及民眾可以從生活層面來探索專業的學術領域,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向。同時我要建議院長,中研院原住民族議題相關的推廣活動,是不是可以試著建立一個推廣的主軸?如本席積極推動的原住民族教育,現在各族群已經有30幾所學校正在落實民族教育,所以我們應該爬梳、整理中研院裡面的史料,然後透過科普教育來結合民族教育共同推動。院長,你覺得這個方向好不好? 廖院長俊智:我覺得這是相當值得推展的方向。 高金委員素梅:好,您認為應該怎麼來推動? 廖院長俊智:我會在院內找專家來一起討論,看是怎麼樣規劃比較好。 高金委員素梅:好的。 廖院長俊智:再和委員一起來研商,看怎麼樣能夠把我們的研究成果…… 高金委員素梅:透過生活層面。 廖院長俊智:對。 高金委員素梅:跟社會大眾、跟學校一起來結合。 廖院長俊智:沒錯。 高金委員素梅:這樣子的一個主軸都推動,您同意嘛!對吧? 廖院長俊智:是,非常好。 高金委員素梅:我們大概在多久之內可以來討論,然後實際地去落實? 廖院長俊智:我想大概3個月之內,我們內部先討論一下,然後再向委員辦公室回報。 高金委員素梅:好的,3個月之內,我希望我們能夠有一個很清楚、很明確的方向,好嗎? 廖院長俊智:好,謝謝。 高金委員素梅:謝謝院長。 主席:請萬委員美玲發言。 萬委員美玲:(10時4分)院長好。中研院對疫苗其實也有相當的研究,現在無論是哪一個品牌的疫苗,好像都有一些期限和打氣上的問題,想請教您是否知道目前無論是AZ、莫德納、BNT和高端,他們各自的保存期限大概多久? 主席:請中研院廖院長說明。 廖院長俊智:委員早。保存期限我不清楚,或許我請林宜玲老師來說明會比較清楚。 主席:請中研院新興傳染病專題中心林執行長說明。 林執行長宜玲:委員好。以目前疫苗的效期,基本上都要有實驗室的數據做為支持,我想答案各位都非常清楚,實驗可以做到多長就可以訂到多長。現在各實驗的期程一直都有陸續往後延長,如果有新的實驗數據可以支持該疫苗在多久之後性質都沒有改變,就可以申請延長效期。 萬委員美玲:謝謝。這樣聽起來,疫苗的期限目前可以做時間上的展延,但前提是必須有實驗的數據,要有根據。最近本席在關心一件事,AZ的保存效期大概是6個月,莫德納跟BNT是9個月,據本席所知,現在國際上認證疫苗的保存期限最多大概就是9個月,這點應該沒有問題,你們一定也知道,對吧? 廖院長俊智:我個人不知道。 林執行長宜玲:這應該沒有什麼限定,因為不同疫苗的成分都不太一樣,有的就是對於一些環境的變化比較敏感,有一些可能比較穩定。 萬委員美玲:謝謝。我今天之所以特別提出來討論,是因為我們也在研發自己的疫苗,這是必須要注意的問題。現在國際上認證疫苗的效期大概都訂在9個月,但我們的高端疫苗比較特別,不斷再延長,延長期限到12個月,比現在國際上認證的疫苗效期再更長一點。 如此我們不免會擔心,因為我們沒有看到一些相關的數據,如同剛剛提到的實驗研究數據,如果我們逕自延長效期,畢竟攸關人民的身體健康,我覺得會有所擔憂。我希望未來中研院在這部分是否也可以提供一些數據給CDC,或是你們在研究疫苗的時候就要一併納入,因為如果在沒有任何數據的情況之下,一直更改疫苗的效期,我覺得這會破壞信任度,導致擔憂提升,這就比較不好。 接著再請教院長,我知道中研院最近好像有研究全球第一個由臺灣自製的Omicron變異株次世代mRNA的疫苗,對嗎? 廖院長俊智:是,這是非常早期的基礎研究。 萬委員美玲:沒有關係,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但院長剛剛說非常早期,能不能簡單談一下現在進度到哪裡?距離完全成功到量產,大概的階段還要怎麼走? 廖院長俊智:我想這是非常早期,我們問的是一個科學的問題,就是有一個新的變異株出現後該如何應付,中間還要包括很多的實驗,我們只是做非常初步的實驗,發表這項成果供全世界的科學家參考。我認為我們恐怕趕不上這次的疫情,但研究仍然需要進行,一方面吸取新知,一方面可以趁此機會多建立這方面的研發能量。 萬委員美玲:雖然我現在知道它是一個非常早期的研究,但發表之後讓世界各國都可以參考,也許這個研究到時候可以有一些突破也不一定,我覺得這是好事情,要繼續做。然而我們自己國產的高端疫苗,院長也有看到一路走來真的非常坎坷,所以我們必須記取一些教訓。 高端原本是我們支持研發的國產疫苗,但為什麼會走的這麼坎坷?為什麼後來國際認證一直沒有納入?甚至現在已經開放一段時間,日本、美國近期的開放入境仍未認證高端疫苗,國人的施打率也很低,200多萬劑要報廢,我覺得這都是未來我們在研發疫苗的時候要去注意的。 廖院長俊智:是。 萬委員美玲:另外,P3實驗室的事件也是我們委員都很關心的議題,日前發生女研究員在實驗室裡染疫,當下聽到此消息我覺得是重創了中研院對於防疫的嚴謹度,真的值得好好檢討。你認為這件事到底是一個意外,還是制度面出了問題? 廖院長俊智:我想兩者都有一點,我們要深切檢討在制度面出現什麼問題,在人員方面…… 萬委員美玲:所以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廖院長俊智:我想最主要是我們沒有一個稽查的制度,全然仰賴實驗室負責人本身進行自我檢查,生安會是要求要填表,對方填表後,生安會便採取相信的態度,當時是沒有制度可以去做稽查。 萬委員美玲:所以本席幫你歸納出來,我覺得其實是制度上出了大問題,根本沒有SOP可言,完全依靠人為的自律,依當事人當天的想法、作法、心情和反應,真的有點誇張。 廖院長俊智:倒不是這樣,是人為的判斷認為這樣的事情有沒有危險性,以個人的判斷來做。 萬委員美玲:所以我想這個判斷其實會隨著我剛剛說的因素,有時會失準或疏忽,所以這個制度真的要好好建立起來。我知道我們現在有兩個很重要的實驗室,但是人力不足,您認為呢? 廖院長俊智:我覺得不是單純的人力問題,很多方面都要一起考慮。 萬委員美玲:今天我們也來討論一下,除了剛剛所謂的意外發生、人為疏忽、制度問題也好,相信你們已經一而再、再而三的檢討改善,未來的制度要把它設定好。可是回過頭來講,我們實驗室負責的研究項目其實非常多,也非常重要,可是本席看到的資料顯示,目前基因體研究中心的P3實驗室只有2名員工,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的實驗室也只有5名員工,總共7名人力編制,這樣足夠嗎? 廖院長俊智:這是因為真正100%負責此部門的可能就這麼幾個,但是有很多人在做前置處理和後製處理的部分。 萬委員美玲:我當然知道前置和後製有人,但我要提的是,這樣的實驗室裡面只有7名人力,本席認為真的不夠,但這不是我認為不夠就能斷定的。我看到你們自己基因體研究中心的實驗室中也有研究技師表示,其實P3實驗室人力短缺早就是眾所皆知的事情,因為中研院開出的職缺幾乎沒有正職的職缺,都是用約聘的。這樣的狀況不是只有我們今天在討論而已,而是實驗室裡的研究技師都有提出這樣的問題,所以本席認為院長應該要正視這件事情。 廖院長俊智:好,我們會研究看看正職跟約聘僱中間的關係如何。 萬委員美玲:目前正職有幾位? 林執行長宜玲:只有我一位,我是研究員。 萬委員美玲:辛不辛苦? 林執行長宜玲:我還好,我有非常強的實驗室人員,他們都非常專業,而且不止現在列在此計畫項下支薪的人員,我們全實驗室其他同仁也都有幫忙做一些可以在P2實驗室進行的工作。 萬委員美玲:如果正職的人力再增加,對你有沒有幫助? 林執行長宜玲:當然,我們非常樂觀其成,因為對於這些人員的未來,他們會覺得其重要性有被確認。 萬委員美玲:謝謝,辛苦你了。院長,我想不管是研究技師或是今天在此答詢的研究員,我想我們都知道,人也是中研院最重要的資產,該增加就要增加,我們大家都會支持,該是正職的就不要都用約聘做頂替,所以未來在人力以及今天也談論過很多次的薪資結構和整體制度,院長要再辛苦一點將其建立完成,好不好? 廖院長俊智:好,我們正在進行當中,謝謝。 萬委員美玲:謝謝。 主席:請何委員欣純發言。 何委員欣純:(11時15分)院長好,好久不見,回到教文委員會,我感到非常熟悉。我剛剛碰到陳雪生委員,還在開玩笑說當民意代表或政府官員都應該要心存善念、心存感恩。我認為中研院的院士在院長的帶領之下,這些學術研究應該是心存人民、心繫為國。最近我看到中研院在你的領導之下,發表了好幾項對於臺灣現況,甚至是亞洲、世界遇到的現況所提出的一些基礎研究,希望能夠為國家和人民解決共同面對的問題。 其中一個就是空污,上個禮拜臺灣的西部有好幾天籠罩著境外空污,一片霧濛濛,再加上有停電的問題,所以有些人就刻意誤導成因為缺電,所以停電,導致台中火力發電廠的機組火力全開才會霧茫茫。事實上並非如此,我們看到在停電之前就已經開始霧茫茫,而氣象局甚至所有學者專家的報告,都告訴我們這陣子的空污都來自境外。再加上現在適逢冬季過後的春天,火力發電廠也尚未全開。 事實上根據我的求證,台中火力發電廠在當時其實是為因應空污而降載,而且早在全臺大停電之前就已經降載,10個機組中只有7個機組在運作。然而空污卻是無論大家如何誤導與推演仍要面對的問題,這個問題我知道剛剛陳秀寳委員也很關心,因為他來自彰化。我們臺中、彰化等中部地區長期以來空污最為嚴重,人民感受最深,所以我剛剛說學者的學術研究,要心中有人民,心繫國家、政府,甚至為人類來解決這個大家共同的問題。 蔡英文總統也說過淨零排碳是全球的目標,也是臺灣的目標,其實大家都很擔心2050的淨零轉型目標到底能不能達成。我們在研發和大家可以應用的所有技術,在民間與政府的合作之下一定要達成,因為這是我們的目標,中研院在2018年似乎有率先公布臺灣深度減碳政策建議書,對不對? 主席:請中研院廖院長說明。 廖院長俊智:何委員早,好久不見。是的,我們現在正進行下一版的政策建議書。 何委員欣純:在進行下一版? 廖院長俊智:是的。 何委員欣純:所以2018年有一版,現在最新的一版什麼時候可以推出? 廖院長俊智:我們預計今年內一定會完成,現在已經在最後收尾的階段。 何委員欣純:請問今年要推出的版本跟2018年已經公布的減碳政策的建議書,有什麼不一樣的發展? 廖院長俊智:有非常大的不同,我們會有更具體的作法,特別是在各個科技層面要用何種方式來減碳、如何跟社會溝通、實際的操作面,我們會有更多的討論。目前我們已經開了20多場的會議,接納全國各領域的專家,分不同的議題展開討論,我們彙整了各種資料,現正積極撰寫當中,第一版也已經在我手上開始修改了。 何委員欣純:所以現在已經有今年年底要推出發表的……? 廖院長俊智:初稿。 何委員欣純:我們很期待,我也建議中研院在發表之前,有關更具體的措施,真的是要跟民間,無論是人民、企業、產業,以及很多來自不同領域的團體進行深度對話,這點很重要。因為你說了具體,表示您發表出來的「具體」要能夠落實,而且這個落實不是在增加人民的負擔,而是必須在政府和民間可以合作的基礎上來推動,對不對? 廖院長俊智:我們主要的方向是科研的方向,事實上我們多所著墨的重要面向是建議要從何種方向的科研著手,這方面跟人民的關係比較少。但是我們有一個面向是從社會溝通切入,因為減碳是全民必須一起努力的方向,所以也有很多社會溝通的面向。但是在科研的角度,我們也希望能設法聚集全國科研的實力,對下一世代減碳的技術有更深入的研究,這是我們主要的目標。 何委員欣純:如同院長去年提出的減碳管理三技術,類似這樣具體的科研技術研發,以及未來可以推動應用的方面? 廖院長俊智:是的,這方面我們除了找學研界,也找了各個產業界一起來討論,瞭解在產業方面碰到什麼問題、我們可以用什麼樣的新技術,即使新技術尚未成熟,我們也會投資在關鍵的議題上,把這些目前沒有辦法實行的技術,研究成能夠實行且解決產業問題的減碳方向。 何委員欣純:所以你的減碳三技術中,一個是碳捕獲跟轉化技術,即所謂空氣中的捕碳技術,這恰好是剛剛陳秀寳委員和我很關心的部分。你曾經發表過改造細菌,將二氧化碳變成燃料,請問該技術現在如何? 廖院長俊智:這仍然是相當早期的研究,我們的研究有分為很早期的研究,希望給世界開創一些新的方向,但是也有一些比較短期的研究,可以在近期內轉移給業界。 何委員欣純:關於這項技術,你剛剛回答陳委員的說法是,距離實際運用面或產業端還有10多年的時程,請問短期的呢? 廖院長俊智:短期的部分譬如我們有天然氣熱解的技術,可以把天然氣裂解成碳跟氫,然後我們只燒氫不燒碳,碳可以捕獲下來做儲存,有很多應用。 何委員欣純:在短期之內有跟產業界合作嗎? 廖院長俊智:目前仍在實驗室的階段,但是我們認為這個推展到產業會比較快。 何委員欣純:你說推展到產業比較快,請問目前有哪項技術是你們已經有研究出來,在相關的基礎之下跟產業界合作,有具體的例子嗎? 廖院長俊智:我們跟中油和台電陸續都有相關的合作與對話機制,但直接可以用的部分,很抱歉,現在還稍微有點早。因為我們中研院的角色定位通常是現代科技沒有辦法達成的事情,所以我們永遠是在做目前沒有辦法,但經過我們的一番努力後,希望未來5年、10年變成可以做。早期的投資與研究仍是以中研院的實驗室為主,但我們會持續跟業界保持聯絡,瞭解他們的問題,瞭解將來商業化的可能性。 何委員欣純:最後還是要拜託院長,雖然你剛剛跟我講的這些技術面、科研面都是基礎,但我還是希望能夠加速研發跟應用,如此才能解決臺灣的空污問題,甚至是加速臺灣跟全世界能跟上淨零排碳的進程。 廖院長俊智:是,這也是我們努力的目標,我們其中一位研究人員已經累到住院開刀。 何委員欣純:祝他早日康復,身體還是最重要的。 廖院長俊智:我們的研究人員都非常努力,特別是其中一位做這方面研究的人員,他也認為自己肩負全臺灣、甚至是全世界減碳的使命,日以繼夜進行研究,所以才累出病來。 何委員欣純:所以又回到我們剛剛講的,除了我們研究人員的身體要照顧好,其他研究人員的支援人力配比是否應該再改善?還有院內的一些環境,我覺得這些其實都是許多委員共同關心的。我們希望給研究人員一個良好優質的環境、一個學術自由研發的環境,讓他們能進一步貢獻畢生所學,肩負著使命感來解決這些問題,是不是? 廖院長俊智:是的。 何委員欣純:最後,除了剛剛這個問題之外,再來就是疫苗的問題,因為中研院有發表次世代疫苗研發成果,我也看到你們的網頁上已經開始公告技轉,其中有2項公告在智財專區裡,院長可不可以說明一下?因為能夠公告在學員成果專區裡的技轉就表示對這個研發成果很有信心、能夠應用在臨床上,但是陳時中部長又說這個離次世代疫苗還有很多關卡要突破。所以我想要請院長簡短的回應與說明一下,目前公布的這2項疫苗研究,在去年5月到11月就已經公布在中研院的技轉專區,現在進度到哪裡?現在要突破的關卡又是什麼? 廖院長俊智:我簡單的跟委員介紹一下,技轉案並不表示馬上就可以用。 何委員欣純:是,我當然知道。 廖院長俊智:我們只是把中研院裡面…… 何委員欣純:但最起碼這表示對的研究是有信心的,認為它未來有可能可以應用在臨床上,所以才要技轉。 廖院長俊智:對,那是未來,但中間還需要很多,譬如還有很多臨床試驗要做的事情,以及量產時需要提出的驗證,這確實有一段時程要走。 何委員欣純:現在已經公告的這2項技轉已經有廠商洽談合作了嗎? 廖院長俊智:這個問題我請智財處來回答。 主席:請中研院智財技轉處邱處長說明。 邱處長文聰:委員好。跟委員報告,這2項技術現在有廠商在洽談中,但是因為是新的廠商,以我們過去的經驗來看,有些廠商在技轉後並沒有辦法可以順利的把我們的技術轉變成真正的產品,所以我們很希望可以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幫忙廠商把整個詳盡的開發計畫都做出來,這樣後面的腳步就可以比較快,所以我們這次的作法是希望可以協助廠商成功的將這個疫苗技術、乃至於是其他的新藥技術順利產出。 何委員欣純:簡單來說,目前公告要技轉的這2項技術已經有廠商有意願? 邱處長文聰:是,現在有廠商有意願。 何委員欣純:你剛才說有2家,對不對? 邱處長文聰:沒有,這2項技術有1家廠商有意願。 何委員欣純:1家? 邱處長文聰:是。 何委員欣純:1家廠商有意願,你們希望確保這家廠商未來能夠順利的將這樣的研發成果轉換為可以應用,包括未來有很多關卡要克服,你們要確保他們有能量與能力可以去突破各種關卡,最後可以讓疫苗量產,增加我們的疫苗軟實力。 邱處長文聰:是,沒有錯。 何委員欣純:我希望這個部分能夠加強與輔導,還要儘速,我們希望臺灣的軟實力能夠被看見,尤其這支針對Omicron的突破性疫苗很重要,好不好? 邱處長文聰:好。 何委員欣純:以上,謝謝。 邱處長文聰:謝謝委員。 主席(何委員欣純代):請賴委員品妤發言。 賴委員品妤:(11時28分)院長早。首先,先恭喜院長帶領的研究團隊在減碳的研究上有了重大的研究成果,而且這個會期的第一場會議就是由中研院打頭陣,我相信這是好的開始,等一下我也會針對能源和淨零碳排的議題來請教院長。 不過,一開始我還是要先關心一下去年P3實驗室發生研究員染疫後相關機制的檢討與改革。其實去年12月本委員會在審查中研院的預算時,很多委員、包含我也都很關心這件事情。當時院長有提出三大改革措施,主要包括:研議P3實驗室人員高風險津貼;加強培育P3實驗室人才留才、攬才的策略;成立P3實驗室綜合檢討委員會等等。但問題是,就我的理解,目前P3實驗室還是停機的狀態,剛才其他委員質詢的時候,院長已經有提到目前的狀況,我就不贅述了,因為前面很多委員都有提過。 我在這裡有幾個比較具體的建議,根據衛福部最新的統計,目前高風險實驗室、P3等級的實驗室臺灣總共有21間,其中動物實驗專用的只有3間,中研院2間P3等級的實驗室中也包含1間動物實驗用的。我覺得從這次的案例、包含當時發生事情時中研院初步的檢討報告中皆可以看到,目前國內P3實驗室的資源分配、管理與人力訓練上確實有非常多尚待解決的難題,尤其中研院是臺灣最高研究學術機構,是臺灣學術研究的領頭羊,你們的任何行為或研究都會有領頭羊的效應。本席建議,因為你剛才提到目前的狀況是還在等衛福部行文過來,然後1個月內你們要提出回覆。剛才也有其他委員提到、包含我也很希望本委員會可以看到更進一步的報告內容。雖然去年我們審查預算時的決議是要求你們要在6個月內提出報告,但是我知道,政府機關說6個月內提出報告,通常都是壓到最後一刻才會給我們報告,可是我希望,因為所謂的6個月內提出報告是給詳細的報告,可是很顯然的,這件事情很多委員都很關心,所以你們是不是能夠在6個月這個期限前,每個月都給本席一份簡單的進度報告呢? 主席:請中研院廖院長說明。 廖院長俊智:召委早。我們可以研究看看是否有這樣的作法。事實上,委員提出的這些問題,我們都有持續的在進行,這個問題可以請劉副院長來做更進一步的說明。 賴委員品妤:好。 主席:請中研院劉副院長說明。 劉副院長扶東:報告委員,我是生命科學組的副院長。事實上,這件事情案發後我們就有調查,包括10天內要報告到CDC,院內也有繼續調查,大概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已經有在做改進與檢討的事項,最後CDC也有給我們處罰和提供我們7項建議改善事項,我們已經根據那事項進行過多次的會議和完成改善事項。事實上,為了因應最近CDC所公布的新規範,譬如有些規範是去年12月15日案發後才有的,我覺得那是非常好的方向,所以我們有根據那個規範,譬如我們要有專案主管、內部的稽核制度和教育訓練也要更完整。我們一面檢討、一面也把改善的規劃事項都寫出來了,這份報告今天就會送交CDC。 我也要跟委員報告,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有跟疾管署密切的溝通,他們也有給我們一些建議,除了第一張公文上所寫的建議事項外,我們陸陸續續還有溝通哪些需要再改善,我們生安會的組織架構已經有大幅度的修正。 賴委員品妤:好,我希望的是,在你們6個月要提交詳細報告之前,每個月還是要讓我們知道相關的進度,讓我們確定這件事情都有照著期程在走。 接下來回到我一開始跟院長講到的能源議題,因為院長本身就是研究再生能源的。首先,先恭喜您去年得到以色列總理獎,最新的減碳研究成果也在國際上獲得肯定,這是人類史上第二次創造出與自然界不同的固碳循環,這是目前人工固碳循環效率最高的方式。中研院身為臺灣最高學術研究單位,勢必要在我們的能源政策研究裡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事實上,過去中研院也曾對政府提出建言白皮書。政府預計2025年將再生能源的占比提高到20%,蔡英文總統也宣示2050年淨零排碳這件事情臺灣將不會缺席。所以我想要請問,因為我私下也曾和院長交換過一些意見,中研院預計何時會發表相關的建議書? 廖院長俊智:我們的建議書預計在今年內一定會發表,我們已經積極在進行了,誠如我剛才所講的,第一版的初稿已經在我手中,我們已經在進行修飾,中間會再修改幾次,之後就會送交外審委員,然後再送交各院士由相關的專家做審議,最後我們再發表。 賴委員品妤:大概會是在今年內的什麼時候? 廖院長俊智:大概是今年年中。 賴委員品妤:今年年中? 廖院長俊智:是。 賴委員品妤:OK!因為我之前曾經和院長交換過意見,聽起來中研院今年將發表的這個減碳建議書應該會比2019年所提出的減碳政策建議書更深入,也有更具體的方向,因為隨著時間的進展,很多事情都變得比較清晰,不過我在這裡要特別向中研院提出一些建議。院長應該知道和清楚臺灣是出口導向的經濟體,國際貿易對我們來說是經濟發展之重,我們在全球供應鏈上更扮演著關鍵的角色,舉個例子來說,2020年蘋果宣布整個製造供應鏈將在2030年達到碳中和,它也展現出比聯合國轄下ITCC所設定的2050年目標更積極。同時,除了蘋果之外,我們也看到還有很多產業龍頭都開始推動淨零排碳與轉型,這顯現什麼?顯現減碳不只是環保的問題,更是經濟的問題。臺灣企業早就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同時也是很多國際知名品牌的代工,但是目前我們的狀況是怎樣?我們有高達九成都是中小企業,但現在跨國供應鏈有這樣的需求,臺廠紛紛開始加入減碳的行業。我舉個例子,以目前有另外使用綠電的公司中,如果他們想要取得國際大廠綠色供應鏈的資格,或是想要出口商品到環保法規比較嚴格的地區,都需要取得綠電憑證,但是根據經濟部提供我們的資料,這是2月份最新的統計,目前他們核發的106萬張憑證中,其中我們的護國神山、台積電就購買了將近90萬張,相當於九成九的綠電憑證都是由台積電買下的?為什麼我會舉這個例子?院長應該知道我的意思,不只是臺灣,其實國際間的實證研究或是實例上都顯現出一個問題,就是中小企業對於淨零碳排的能源議題,其實是比較沒有足夠的能力或資源可以來面對變更後的環保法規,這個問題不侷限於臺灣。 我在這裡要誠懇的建議中研院,在你們今年預計要發表的減碳政策建議書裡,除了大方向的建議或是技術研發與整合外,中研院是不是也能夠針對中小企業要如何因應淨零碳排做更多的著墨? 廖院長俊智:誠如委員剛才所講的,中小企業確實是2025年淨零碳排衝擊最大的族群,我想第一步,大家要體認淨零碳排是全球的趨勢,不是任何國家或單一政府能夠解決的,大家要一起解決。所以我們建議第一步就是要儘量的朝節能減碳來盤點自己的碳足跡,然後全力配合社會來推動再生能源與無碳能源的布建,因為這個需要社會的氛圍,我們不希望我們一方面推展綠電,另一方面又有人認為綠電太少沒有用,因為推展綠電已經是全世界淨零碳排必須要走的趨勢,需要全民一起來推動,包括大企業、小企業和每一個個人。 賴委員品妤:是,所以中研院這個建議書可能要對這部分有所著墨,因為他們真的相對比較沒有辦法可以去因應這個世界的衝擊。 廖院長俊智:是,我們會有社會溝通的層面,針對這方面我們會有很大的討論。 賴委員品妤:好,我也很期待看到,因為我的時間到了,最後我再簡單提點一下,其實前面也有很多委員關心、提到這個問題,就是俄烏戰爭爆發,中研院在這中間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根據中研院提供給我們的資料,據我所瞭解,目前中研院烏克蘭籍的學者和學生總共是1位博士生、2位博士後和1位研究助理,有關這個部分,剛才院長已經說明中研院會提供他們必要的協助。 但最後我想提醒一件事情,因為院長前面有提到,波蘭科學院在中研院第一時間發表聲明相挺烏克蘭後就有與你們聯絡,目前我們計畫第一期要收10位學者,這部分本席非常的關心,因為剛才院長說這只是第一期的計畫,後面可能還會有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等等,這部分是不是可以請中研院比較主動?因為這件事情發生得很突然,一定還有很多事情沒有規劃好,我希望中研院能夠主動在整個架構規劃好後提供一份資料給本席,就是之後我們打算要怎麼接納這些國際學者。我們要和這些國家共享民主自由的價值,現在盟友有難,我們應該要八方來援,我相信這件事情在場的委員都很支持,重點是中研院要好好的規劃,有任何困難都可以提出來,這是一個提醒,最後謝謝主席和院長。 廖院長俊智:謝謝。 主席:請吳委員怡玎發言。 吳委員怡玎:(11時41分)院長早。其實早上到現在有許多委員提到中研院新發表的固碳技術,我也非常有興趣,我好奇的是,聽起來它是比較基礎的研究? 主席(賴委員品妤):請中研院廖院長說明。 廖院長俊智:吳委員好。是。 吳委員怡玎:我們就以這個為例子,接下來它要如何商業化、甚至是量化的可能性?你覺得它究竟是怎麼樣? 廖院長俊智:因為這個非常基礎,所以它有很多方向可以進行,假如接下來要直接商業化,我們就必須要解決觸媒穩定性和控制系統要怎麼樣更有效率化的問題。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嘗試將固碳循環放進植物裡,利用植物來進行更有效率的光合作用;我們也可以把它放進細菌裡,利用細菌來做固碳效應。我們在這當中開啟了很多不同面向的研究,每一個研究將來都會對全世界的固碳產生完全不一樣的作法,我們的重點是在這裡。 吳委員怡玎:目前這個東西量化的可行性高嗎? 廖院長俊智: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不是馬上就可以解決,後面的問題還相當多。 吳委員怡玎:OK!剛才有委員提到你們會提出減碳建議白皮書。 廖院長俊智:是的。 吳委員怡玎: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跟國發會溝通過,因為國發會的龔主委很快就要發表我們的減碳路徑,不知道他有沒有跟你們討論過? 廖院長俊智:有,我是國發會的諮議委員,他們有找我開會。 吳委員怡玎:OK!我好奇的是,因為國發會現在將很多的期望都放在碳捕捉和碳儲存,畢竟我們的火力發電還是會占滿大的比例。 廖院長俊智:是的。 吳委員怡玎:院長覺得目前我們的碳捕捉和碳儲存技術成熟嗎?或是可商業化了嗎? 廖院長俊智:我認為可能還需要10年的時間,不過我們現在開始做的話,今年是2022年,我想2030年左右應該就可以看到一些成果。至於實驗室的階段,不同的技術有不同的成熟度,有些先導工廠都已經開始在做了。 吳委員怡玎:你覺得10年可以做到什麼階段?是碳捕捉加儲存兩段都能夠做好,還是只有碳捕捉? 廖院長俊智:碳捕捉應該沒有問題,但碳儲存可能還需要更多的時間。不同的技術有不同的面向、不同的儲存。 吳委員怡玎:院長,畢竟臺灣的地質環境和其他方面,就是比較需要客製化的部分,我希望中研院可以對這方面多放一點力氣。 廖院長俊智:好。 吳委員怡玎:畢竟捕捉的話,其他國家的技術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應用,但儲存則會牽扯到我們的天然條件。 廖院長俊智:我們也開發了自己的技術,但即使引進國際技術,我們也不見得能用,因為國際上現在已經在開發階段。嚴格來講,碳捕捉與碳儲存在技術方面都有了,只是要看適不適合在臺灣應用。如果捕捉下來的成分是二氧化碳,臺灣是有些場域可以用,只是量不大。而我們也在開發捕捉技術,但要捕捉的是固態的碳,這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儲存問題也就完全不一樣,這方面我們認為是比較好解決的,除了儲存之外,也有利用價值。再過一年或兩年,我們就會看到很清楚的結果。 吳委員怡玎:我好奇的其實是,就像你講的,捕捉的技術相對成熟,現在是儲存技術比較沒有那麼成熟…… 廖院長俊智:我是說二氧化碳捕捉的技術,若要捕捉碳就不成熟;假如要從空氣中捕捉二氧化碳,技術也不成熟。至於要從煙道氣裡捕捉二氧化碳,這項技術則是成熟的,應該說比較成熟。 吳委員怡玎:我們先著重煙道裡好了,因為這畢竟是我們電力發展重要的一環。 我好奇的是你剛才說的10年是指捕捉而已嗎?還是含儲存呢? 廖院長俊智:是真正能夠應用,包含捕捉加儲存。如果捕捉下來卻沒有儲存,也沒辦法應用。 吳委員怡玎:你預估要發展到儲存大概需要多久? 廖院長俊智:大概再多加一、兩年。我們現在開始做,大概2030年左右,我想應該都可以…… 吳委員怡玎:可以連儲存也做得到? 廖院長俊智:至少可以有中期成果。 吳委員怡玎:我們知道,如果現在捕捉下來沒得儲存,也沒有人敢捕捉,因為不知道能放到哪裡去。 廖院長俊智:沒錯。我想這也是個漸進過程,不可能一下子把現在所排的碳全都捕捉下來,剛開始能捕捉與儲存的量是非常少的,但可以漸漸增多。我們可以一面做、一面學、一面改進,所以我認為2030年應該可以開始做,但不表示在2030年以前全部問題都能解決。可能剛開始是少量的碳捕捉、碳儲存,雖然可以實際上工業化,但量可能相對少。我們再漸漸把量增加,希望到2050年能把這件事情解決。 吳委員怡玎:院長,我想這項技術不是只有臺灣需要,目前是全世界都需要。 廖院長俊智:是,沒錯。 吳委員怡玎:所以,如果我們這項技術發展得好,商業化價值是很高的。 這其實也與最近的新聞有關,如同mRNA技術一樣,就是當我們開發出一項技術時,到底要怎麼技轉、怎麼選擇廠商技轉、權利金怎麼衡量?我們希望這項技術儘快商業化、儘快量化,也希望它被好好應用,但也擔心、不希望讓人覺得圖利特定廠商。我們知道mRNA目前是一家廠商在洽談,請問院長,不用特別專注在mRNA疫苗上,而是一般來說,當中研院有這樣的技術時會如何平衡,既能快速商業化技轉,又不會有圖利特定廠商的嫌疑? 廖院長俊智:我請本院智財技轉處邱處長說明。 主席:請中研院智財技轉處邱處長說明。 邱處長文聰:委員好,我們在技轉上分成非專屬授權與專屬授權兩種模式,比如快篩採取的模式就是非專屬授權。有些廠商認為需要投入比較大的經費才能把技術商品化,可能會期待採用專屬授權。我們在專屬授權對象的選擇上,考量的主要是誰最有能力把我們的技術商品化。在這當中,我們當然也會考慮到利益衝突問題,所以在整個審查過程中,我們也會對利益的揭露作一定的把關,在確認對方是最適廠商、可以把我們的技術開發出來之後,我們也會協助廠商把適當的開發計畫完整列出,促成最後成功的商品化。以上。 吳委員怡玎:我用白話問好了。有沒有可能一項技術同時授權給多家廠商? 邱處長文聰:那就是非專屬授權,有多家廠商可以參與。非專屬的意思就是好多家廠商都可以來。 吳委員怡玎:專屬或非專屬由誰決定? 邱處長文聰:我們的判斷標準是:如果技術已成熟到可以讓很多家廠商一起用,比如快篩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因為已經成熟到任何一家廠商把技術拿出去都可以擴大,具有社會應用性,這時我們大概會傾向採非專屬授權。 吳委員怡玎:所以中研院內是由一個委員會決定? 邱處長文聰:智財技轉處主要負責這個業務。本院還有研管會,一些國外專屬授權也會由研管會把關。 吳委員怡玎:從以往到現在,技轉的比例是專屬的多,還是非專屬的多? 邱處長文聰:主要還是以非專屬的量比較多。但如果是社會大眾比較關心、比較重要的,例如過去的疫苗技術是專屬授權,比如說醣基這樣的例子,都是以專屬授權模式進行。 吳委員怡玎:以疫苗為例子好了,有超過1家廠商洽談嗎? 邱處長文聰:如果是目前疫苗的話,當初表達有興趣的有5家,最後提出計畫的有2家。經過我們評選之後,覺得適當、成為我們現在洽談對象的只有最後這一家。 吳委員怡玎:基本上,我還是希望整個過程公開、透明,因為畢竟這是國家資源做出來的研究結果。謝謝。 邱處長文聰:當然,這是我們的原則。 主席:接下來登記發言的洪委員孟楷、謝委員衣鳯、陳委員椒華、楊委員瓊瓔、林委員德福、李委員貴敏、高委員虹安、鄭委員天財、廖委員國棟、莊委員競程、張委員其祿、孔委員文吉、呂委員玉玲、劉委員櫂豪、劉委員世芳、羅委員明才及蔡委員易餘皆不在場。 今天登記質詢委員均已發言完畢,沒有委員提出書面質詢。 現作如下決定:報告及詢答完畢,委員所提書面質詢或相關資料列入紀錄並刊登公報。委員質詢要求提供相關資料或未及答復部分,請相關機關儘速以書面答復。 委員楊瓊瓔書面質詢: 一、本席邀請中研院長。新冠疫情爆發到現在,我們都看到新冠病毒突變速度快,讓疫苗保護力備受考驗,而中研院在國家隊的角色非常重要,在研發上也一直都有重要突破,上個月中研院團隊領先全球,立下疫苗研發里程碑,發表了第一個針對Omicron變異株的次世代mRNA疫苗,不僅有效對抗Omicron變異株,更能對抗其它新冠變異株,疫苗研發期程有任何新進展嗎?前中研院翁院長團隊去年率先宣告在研發廣效型疫苗,也在上個月緊接宣告研究結果刊登於國際權威期刊。同樣都是中研院團隊,這兩套mRNA疫苗的差別在哪?外傳其中一個研究團隊,要直接在中研院外開設新公司,把研發成果技轉到新公司發展,這不是院內互打免費嗎?還是在互別苗頭? 二、面對氣候變遷的嚴峻挑戰,能源政策也一直是本席非常關注的,歐盟明年就要收取碳關稅了,台灣火力發電占比高達八成,2025再生能源目標占比絕對無法達到20%,2050淨零碳排根本是達不到的目標。中研院花了七年設計「人工固碳循環」能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再利用的化學品,院長您是台灣首位獲頒以色列總理獎的科學家,這個全球替代能源與智慧移動研究最重要的獎項,就是要表彰能源研究、去碳研究重要推手,請說明這種負碳技術未來將如何幫助台灣能源政策的發展?我們與淨零碳排的距離到底多遠? 三、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事延燒,我們都希望以和平的方式儘速恢復世界秩序。中研院發表聲明指出,自由民主與人道關懷是自由開放學術研究所以可能的前提,反對任何以暴力方式破壞世界和平、侵害人權的行為,一起支持烏國學者及學生。全世界大家都發起聲援烏克蘭行動,台灣除捐贈27噸醫療用品,也設立捐款專戶,目前教育部將盤點台灣有多少烏克蘭學生,了解其需要後提供協助及金援,中研院為烏克蘭的學者及學生有研擬任何協助?台灣已被俄羅斯列入不友善名單,部長認為對台灣未來國際上學術交流有什麼影響? 主席:今天議程處理完畢,現在休息。 休息(11時5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