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第11屆第3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16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 時  間 中華民國114年6月18日(星期三)9時1分至11時49分 地  點 本院群賢樓101會議室 主  席 林委員宜瑾 議  程 報告事項 一、宣讀上次會議議事錄。 二、邀請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林法正列席,就「競逐太空:國科會太空科技發展布局與未來藍圖」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質詢。 答詢官員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林法正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前瞻及應用科技處處長蔡妙慈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處副處長鄭瓊芬 行政法人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 行政法人國家太空中心處長廖榮皇 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副主任姚志明 主席:報告委員會,出席委員14人已足法定人數,現在開會。 首先進行報告事項,請議事人員宣讀上次會議議事錄。 立法院第11屆第3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15次全體委員會議議事錄 時  間:中華民國114年6月5日(星期四)上午9時3分至下午1時18分 地  點:本院群賢樓101會議室 出席委員:柯志恩  劉書彬  葛如鈞  吳沛憶  陳秀寳  郭昱晴  張雅琳  林宜瑾  林沛祥  謝龍介  范 雲  葉元之  羅廷瑋  萬美玲   伍麗華Saidhai.Tahovecahe     委員出席15人 列席委員:林德福  鍾佳濱  林月琴  李坤城  鄭天財Sra Kacaw   顏寬恒  何欣純  陳培瑜  麥玉珍  徐富癸  陳冠廷  張啓楷  蘇清泉  吳思瑤  羅明才  蔡易餘      委員列席16人 列席人員:文化部政務次長      李靜慧率同有關人員 主  席:林召集委員宜瑾 主任秘書:陳錫欽 專門委員:白智榮 紀  錄:簡任秘書 盧焜鑫 簡任編審 蔡淑珍  科長 楊永綨 薦任科員 陳怡安 報 告 事 項 一、宣讀上次會議議事錄。 決定:議事錄確定。 二、文化部次長李靜慧列席,就「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推動現況,暨欲求申登世界遺產必先完善我國潛力點保存」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質詢。 (本次議程有委員柯志恩、劉書彬、葛如鈞、吳沛憶、陳秀寳、郭昱晴、張雅琳、林宜瑾、范雲、林沛祥、徐富癸、伍麗華Saidhai.Tahovecahe、萬美玲、吳思瑤、李坤城、鄭天財Sra Kacaw、張啓楷、陳培瑜、林月琴、羅廷瑋、陳冠廷及葉元之等22人提出質詢,均經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及相關人員即席答復說明。另有委員萬美玲、謝龍介、林倩綺提出書面質詢。) 決議: 一、報告及詢答完畢。 二、委員所提書面質詢或相關資料,列入紀錄並刊登公報。 三、對於委員質詢要求提供相關資料或未及答復部分,請相關機關儘速以書面答復。 通過臨時提案1項: 鑑於我國工藝技術發展迅速,並且在地工藝、原民工藝及生活工藝等繼續融入民眾生活,也因重視台灣工藝發展,文化部將「臺灣工藝之父」顏水龍創立之「南投縣工藝研究班」改制為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工藝中心過去除培育多位國寶級工藝大師,亦積極推動臺灣工藝文化產業發展,致力於培育臺灣工藝技藝人才與推動落實工藝生活美學,顯見文化部以及民間工藝人才對於台灣工藝技藝日漸重視。2025年工藝中心舉辦台灣工藝季等活動,文化部李部長遠致詞時表示台灣終將成為工藝島而工藝可以讓人傳遞感情、勞動與生活,更指出剛上任時參加鹿港魯班公宴,對於各式工藝品更是感動不已,顯示工藝就在生活之中,也最能讓人喚醒生活熱情,文化部應積極向我國民眾推廣台灣優秀工藝技藝,並落實工藝生活。爰此,請文化部評估將6月5日工藝日設為台灣工藝節,將台灣工藝節提升至國家紀念日及節日層級,以表文化部對於我國工藝之重視,並研議配合台灣工藝節舉辦工藝週及工藝月等相關紀念活動,請文化部於2個月內提出具體作法,以維我國工藝技藝精神之傳承。 提案人:陳秀寳  郭昱晴  林宜瑾 連署人:范 雲  伍麗華Saidhai.Tahovecahe 散會 [image: image1.jpg] 主席:由於在場委員未達議決人數的3人,所以議事錄暫不確定。 今天的議程是邀請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林法正列席,就「競逐太空:國科會太空科技發展布局與未來藍圖」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質詢。 現在請國科會林副主委進行報告,報告時間8分鐘。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主席、各位委員先進,大家好。感謝大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安排本會今天進行「競逐太空:國科會太空科技發展布局與未來藍圖」專題報告。以下謹就未來太空計畫之願景、目標、策略等三面向進行報告,敬請各位委員惠予指導。 首先,我國未來太空計畫有強化國家安全、發展太空經濟兩大願景,近年來國際經驗充分顯示,遙測衛星、通訊衛星等太空科技應用,可以有效保障國土安全、強化國家韌性。因此,我國需建立並確保安全通訊與對地監測的重要太空資產,包含以衛星光通訊為骨幹的光學與合成孔徑雷達遙測衛星星系以及低軌通訊衛星等,同時也需持續投入衛星製造工業化和入軌火箭的研發,強化衛星自製與自主發射技術能量,使太空成為保障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設施。 另一方面,本會在太空發展的布局,強調在太空發展法的架構下,擬定國家太空發展的基本政策,規劃推動國家太空計畫、設置國家發射場域、登陸管理發射載具及太空載具、鼓勵民間投資太空事業,培育太空產業人才,以及奠定完善、堅實的法治基礎等。感謝大院支持我國太空發展法以及國家太空中心設置條例,已經於2022年及2023年正式施行,國家太空中心改制為行政法人後已於2023年成功發射獵風者氣象衛星,最新的高解析度遙測衛星福爾摩沙衛星八號也規劃在今年第四季發射,本會期望除了科學研究與衛星系統發射載具的研製之外,未來繼續偕同產官學研界共同促成本土太空產業生態系的形成,呼應我國競逐太空、探索海洋的發展方向。 對於我國未來太空發展規劃主要目標有三:建置完整遙測衛星星系、推動本土衛星產業,以及強化自主發射技術能力,具體內容如下:一、建立完整遙測衛星星系,透過福爾摩沙衛星八號及後續遙測衛星計畫,太空中心將建置臺灣第一個每日多次全天候近即時的對地觀測網路,衛星之間的對地通訊速度與安全性將獲得提升,並實現對於災害或其他緊急事態的早期預警。二、推動本土衛星產業,除了規劃打造臺灣首批6顆低軌衛星通訊、建立完整太空通訊驗證平臺外,也著力於國內外立方衛星發展,並提供各式地面與非地面的檢測平台,加速廠商技術與產品驗證。三、強化自主發射能力,我國的衛星發射長期仰賴國外的發射載具服務,但也因此容易受到他國影響,使太空任務面臨不確定性,強化發射能力即是促進太空自主,太空中心將透過國家發射場域建置以及入軌火箭計畫,持續增進我國自主進入太空的能力。 最後在策略方面,本會將扮演整合推動角色,透過太空計畫引導產學投入,協助其累積技術能量與培養專業人才,同時致力消弭業者投入的技術與資金門檻,如提供驗測資源與技術資源等,提升廠商參與誘因;此外,本會也將持續督促國家太空中心,並完善太空基礎設施,建構友善太空產業發展環境,加速接軌國際太空市場,透過產官學協力合作,各自發揮所長,期能將臺灣有高科技產業優勢,轉化為推動太空產業促進產業升級的關鍵動能,進而開拓太空市場新藍海、競逐太空。 以上報告,懇請委員鼎力支持,敬祝各位委員身體健康、順遂平安,謝謝。 主席:謝謝林副主委的口頭報告。 現在來確認議事錄,議事錄有無錯誤或遺漏之處?(無)沒有,我們就確定議事錄。 現在開始進行詢答,每位出席委員質詢6分鐘,列席委員質詢時間為4分鐘,委員如有臨時提案請於上午10點30分前提出,並於本會林沛祥委員質詢結束後,即立即處理。處理提案時,若提案委員及連署委員均不在場,援例不予處理。 首先請發言登記第一位萬美玲委員質詢。 萬委員美玲:(9時9分)謝謝召委,有請林副主委。 主席:請林副主委。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萬委員早。 萬委員美玲:副主委早。我們都非常關心國家B5G低軌通訊衛星關鍵酬載的研發進程,B5G的低軌通訊衛星原本規劃是2顆都要由國內研製,但是去年主委回復表示為了要避免時程延宕,所以1顆用外購,並且是在去年10月決標。但是去年我們在問的時候並沒有說是哪一家公司決標,到今年4月才公告,請問為什麼今年4月才公告?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我是不是可以請太空中心主任回應一下?所以您不曉得?主要是沒有拿到export license。 萬委員美玲:OK,好,我接下來問,根據我們臺灣國家太空中心的網站上,有看到B5G低軌通訊衛星預計是要在2027、2028年發射,尤其剛剛提到美商這家公司,它提供的通訊酬載這一顆是要在2027發射,能不能請教一下廠商具體什麼時候可以完成?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也是2027。 萬委員美玲:同一年,好。但是現在剩下兩年半左右的時間,請問一下副主委,你們確定有把握如期發射嗎?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是。 萬委員美玲:很好。再來看另外一顆是國內研發自製的通訊酬載,那是我們工研院研製的,可是根據本席一直以來的關心跟掌握的最新消息,工研院其實在今年3月3號就已經去函太空中心,它指出說:工研院依約履行完成第一期到第五期的審查,並且驗收通過。可是它也準備要在完成第六期的交付驗收跟付款之後,他們就要跟太空中心合意解約並終止後續的工作。請問一下副主委,你們國科會這邊知道嗎?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針對這個問題,太空中心主任會比較清楚,我請他回答。 萬委員美玲:好。 吳主任宗信:委員你好。 萬委員美玲:所以知道嗎? 吳主任宗信:當然知道。這幾天我們有跟主委報告,主要是這樣…… 萬委員美玲:所以您知不知道? 吳主任宗信:我當然知道。 萬委員美玲:知道,好。為什麼呢? 吳主任宗信:工研院依約要遞交的項目叫「工程體」,我們最近有召開一些審查會,審查委員有不同的意見,我們太空中心依法需依照審查會委員的意見作後續的處置,近期會跟工研院進一步再坐下來好好討論並共商解決之道,我們…… 萬委員美玲:解決之道?所以現在的狀況是工研院要解約,但是你們覺得不妥當,可能會有很多的問題,所以才要來共商解決之道,是這樣嗎? 吳主任宗信:有關詳細的情形是我們跟他們大概最近會商討,後續會再主動跟萬委員報告。 萬委員美玲:請問這位是太空中心主任嗎?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對。 萬委員美玲:好。副主委及主任,其實工研院也有回復本席,因為我們很關心這個問題,他們說他們擅長的通訊系統關鍵技術已經轉化成衛星酬載的自主設計,也完成了階段性工程體的開發任務,但是後續有一些工程驗證體跟飛行體是需要太空環境跟模擬測試,而且牽涉到一些酬載跟本體的整合,或者系統工程及品保、運輸發射等等項目,他們表示這些都不是工研院擅長的,所以他們要還給太空中心,將來看可不可以找一些具有產業化能量的臺灣廠商一起走最後這一哩路。 我想這裡面其實有些問題:第一個,我覺得你們應該儘速再繼續開會研商及討論;第二個,其實本席也不太理解,如果後續有這麼大一段都不是原本工研院擅長的,當時為什麼會作這樣的決定?所以依據他們的說法,第一個,我想副主委同意嗎?主任同意嗎?可以接受嗎?如果他們堅持要解約,你們會同意他們解約嗎?簡單回答我就好。 吳主任宗信:根據合約,我們現在正在進行工程體的驗收,有召開過審查會…… 萬委員美玲:本席的問題是,如果後續他們確定要解約,你們會同意嗎? 吳主任宗信:這個部分我們會視協商的整個狀況,待協商完成後,我們會主動跟萬委員報告。 萬委員美玲:好。主任,其實從你回答得這麼為難,我們就可以知道,他們要解約這件事情,恐怕這個問題也會為你們帶來很多困難,還要去面對、還要去解決,所以我覺得可能是要加速啦!因為我看起來,如果真的解約了,我們國內研製這顆通訊酬載的後續,太空中心是不是有能力或是由我們國內的廠商可以來接手?我看起來恐怕也是一個問號,這你同意嗎? 吳主任宗信:不同意。 萬委員美玲:所以是有能力可以接手? 吳主任宗信:因為我們接續會根據去年10月中旬召開SRB會議的一個決議,而這個決議會統合自主優化酬載系統。 萬委員美玲:很好,我覺得有這樣信心很棒,因為對任何一件事情,我們都要做好危機的處理及一些備案嘛!你們這一顆衛星當時是規劃2028年要發射,所以本席在這邊,也要先提醒一下,如果工研院解約了,您剛剛也很有信心說,其實不會有影響。你們是不是就應該要在2028年是一定能夠發射,這點可以確保嗎? 吳主任宗信:我們會delay,根據我們現在最新的規劃是2030年,因為這個東西非常複雜,要整合非常多的界面,尤其是產業界。 萬委員美玲:好,所以已經會delay了,對嗎? 吳主任宗信:對。 萬委員美玲:好,我想現在既然已經會delay,但是這個中間有很多該掌握的期程,還是必須要掌握好。最後,我想工研院現在已沒有打算要繼續發展,你們要找國內廠商的這件事情,我相信太空中心或者是國科會這邊要繼續積極,否則當初我們推動B5G的計畫是要扶植我國太空產業的這個目標,假設我們自己國內沒有這個能力的話,我想可能就會跟我們當初的這個目標背道而馳,所以在這件事情你們要繼續加強,好不好? 吳主任宗信:好,謝謝。 萬委員美玲:OK,謝謝。 主席:謝謝萬美玲委員的質詢,林副主委請回。 接下來請葛如鈞召委。 葛委員如鈞:(9時15分)謝謝召委,有請林副主委。 主席:好,請林副主委。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葛委員早。 葛委員如鈞:早。今天很謝謝召委的排案,我作為太空粉,阿宅其實也認為這個主題非常重要,本席過去也贊助過火箭阿伯的計畫,所以也希望太空相關的發展,我們可以一起持續往前衝。太空計畫的第三期在多年前就有聽說國科會要修正,聽說現在是送到行政院,有說經費有可能要提升到650億元,目前想了解一下,因為這裡面有包含通訊衛星及入軌火箭等等的計畫,目前行政院的意見怎麼樣?什麼時候會向國人報告?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我們4月16日已經在行政院召開了第一次審查會議,並在6月13日已經正式送至行政院。 葛委員如鈞:所以你們大概預期什麼時候可以向國人具體的分享?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我們在等行政院的指示。 葛委員如鈞:行政院現在好像就是到處集中,不管是AI基本法還是太空的計畫,我們也希望卓榮泰院長可以多花時間看您手上的這些文件跟資料,臺灣的發展不能等。我們也關注一下,現在各國都在做太空競逐,也有人開始去想說算力可以直接上到近地軌道、Orbital Edge Computing就是「OEC」。我想問一下,國科會跟太空中心有沒有計畫把AI算力放到這個軌道上,更快速地來計算一些相關的訊號,有沒有這樣的想法?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我們未來會發展完整的遙測衛星,這裡面包含光學及合成孔徑雷達,裡面會有edge computing。 葛委員如鈞:OK,所以相關的AI運算也會含在裡面。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對。 葛委員如鈞:這一次的第一顆衛星A是沒有的,接下來B、C、D及E是會有嗎?因為剛剛有說未來嘛!到底是哪一顆、哪一號?以後你們可以早一點準備,我們也來一起配合。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我請吳宗信主任說明。 吳主任宗信:我們「福衛八號」的光學遙測衛星總共有6加2顆,我們後面有2顆,有一顆叫HRX的會有,還有EF…… 葛委員如鈞:好,非常好,謝謝相關的回應。接下來請教一下,近期大家在社會上有一些不安,說有人在拍攝街景等等,好像有匪諜或是有敵人在到處亂拍攝,但實際上,大家的說法是說:谷歌地圖沒有被掌握在敵人手中,所以他們是在拍街景。可是事實上,現在我們的太空技術在全世界是非常先進了,我們也非常感謝國科會還有太空中心一直都做得很努力,你們遙測衛星的影像及福衛影像也相當清晰,這些街景其實衛星都拍得到,是不是可以幫我們科普一下,不要讓大家過度的焦慮或恐慌,被有心人士利用? 吳主任宗信:因為Google或什麼這些都是靜態的東西,但是我想民眾在憂慮的是一些動態的,比如飛機起降的一些動作,我想這是…… 葛委員如鈞:我講的是街景,不好意思。所以街景不會有疑慮,對不對? 吳主任宗信:對,街景是還好。 葛委員如鈞:衛星都有拍了,謝謝主任。所以我想大家也不用過度憂慮,但是當然我們的國安還是要好好的警示一下。接下來請教一下,太空研究除了科普之外,我們也要研發,首枚深太空輻射探測儀的任務完成,中央大學有刷新最遠的飛行紀錄,當然算是不夠完美啦!接下來再接再厲。 另外,我們想要關注一下,也找了一些資訊,有看到太空中心委託了很多太空的計畫,但是剛剛我們提到這個計畫太空中心是沒有補助的,我們也看了一下國科會好像對於剛剛那個計畫也是沒有補助,它是用高教深耕計畫的錢。所以我想請教一下,教育部、國科會及太空中心,在互相的這些太空計畫的選案,有沒有那種:我們一起來合作,案子失敗一次了,我們再讓他們一次,給他們多一點資源,讓他們成功。有沒有這樣一個可能在經費或特定的方向上,副主委或主任這邊能不能給多一點協助?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基本上,高教對大學的支持,還有國科會對大學的支持,其實都是非常的重要。基本上來講,一般的大學是根據他們過去在國科會的研究成果,去申請教育部的一些中心的一些經費,所以這方面都連繫得很好,其實各中心在審查時候,國科會也都會去看,所以委員講得很好,我們基本上,經費都是一起在支持的。 葛委員如鈞:應該沒有互斥啦,對不對?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沒有。 葛委員如鈞:沒有說用了高教深耕的錢,國科會就不能補助,太空中心就不能加碼,對吧?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沒有錯。 葛委員如鈞:沒有互斥。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跟委員報告,曾經有發生過就是這個計畫在教育部的經費已經使用完畢了,他們回來跟國科會要求,我們會去審查,如果他所言屬實,我們會緊急撥款給他們。 葛委員如鈞:好,我們真的都非常關心,希望各項太空計畫不管是誰在進行,能夠幫助臺灣的,我們都一起來支持,好不好?剛剛有一些專案,我希望副主委及主任關心一下。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是、是! 葛委員如鈞:另外,我們也看到太空中心委託工研院做的分析報告,我先給予肯定2024年在衛星製造上面,成長率是100%,整個產值是往上提升的,現在已經過了6個月,我想請教一下,2024年全球占比的產值是多少?今年(2025年)或者明年,接下來有沒有一個預計的目標?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我請太空中心的同仁回應。 廖處長榮皇:跟委員報告,2024年產值已經大概接近2,900億臺幣。 葛委員如鈞:所以是有持續成長。好,我想相關的人才、資源及目標都應該要設好。 最後想跟主委談一下AI議題,對不起!我想請教一下副主委,您覺得AI現在在各國之間是競爭還是觀望?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競爭。 葛委員如鈞:對嘛!沒錯,我們就看到鴻海推出很多的計畫,就知道現在是在競爭。韓國也在1月推出人工智慧基本法,日本本月初通過相關的法案,還成立所謂的AI戰略部,但是國科會主委竟然在去年提出草案版本被收回以後,現在突然縮回去了,吳主委甚至還在上週三我們審查AI基本法的時候,這是主委的話喔!他說AI發展仍在起步當中,各國反而採取一種觀望的態度。這種作法大家會同意嗎?我想請教一下副主委,您同意嗎?你剛剛已經說是競爭,我們就應該趕快加速,結果主委又說是觀望?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是。跟葛委員報告,其實國科會很多計畫,現在真的都在加速建置AI的算力,還有包含其所需要的電源取得,我們都是在加速規劃。 葛委員如鈞:對!但這些資源、算力跟能源要有一個整體的框架,您是不是支持AI基本法應該要趕快通過?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應該要趕快通過,是。 葛委員如鈞:好,謝謝,我們大家一起努力。 最後跟主席爭取一點點時間。我們現在看到有AI新十大建設,國科會裡面也做了一些響應,我想請教一下號稱15兆,2040年國科會要分擔15兆當中占百分之幾的產值? 蔡處長妙慈:報告委員,整體的方案其實包括國科會、國發部、經濟部跟數發部,我們目前整體還在討論當中,所以很難說國科會負責多少的產值。 葛委員如鈞:是嘛!好啦!我還是要再提醒一下,如果計畫都還沒有確定,國發會的劉主委就喊得這麼大聲,結果規劃一問到細節,連國科會到底負責多少都不知道。我再問一個,整個大餅具體你分到多少不知道,或者是你要分配多少責任不知道,請問你們提到十大建設的4項AI新科技,智慧機器人、量子、矽光子及主權AI這4項又怎麼分配比重?這是你們內部自己可以決定的,決定了嗎?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跟委員報告,基本上來講,我們現在是全力推動這些前瞻技術的研發,至於…… 葛委員如鈞:所以平均分攤?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經費的部分還是要看,因為目前來講…… 葛委員如鈞:對不起!我講的是十大建設的產值,因為國科會喊出這4大項的新十大建設,圖片都有寫。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是,我們…… 葛委員如鈞:這個總是以你們為主了吧? 蔡處長妙慈:我們是負責前瞻科技的投入,當然那個產值會從上、中、下游整體來估算。 葛委員如鈞:沒有,我是指你們負責的產值。好,沒關係,我們其實可以看到現在就是一個口號。沒有關係,我覺得大家在努力,但是國外在搶資源、在走競爭,真的不是觀望,也真的不只是起步,已經在加速了。我們現在只見到口號沒有內容,我們從AI內閣到主權AI,現在還沒看到一個線索,突然跑出一個十大建設,是不是請副主委帶回去跟吳主委討論一下,內部的還有跟外部聯繫的具體方案能不能早一點確認,尤其主委又是政委,面臨到什麼樣的困難,現在又再編列相關的計畫,我們一起來努力,可以嗎?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好,是!謝謝。 葛委員如鈞:謝謝副主委,謝謝主席。 主席:謝謝葛如鈞委員的質詢,林副主委請回。 我們接下來請劉書彬委員質詢。 劉委員書彬:(9時26分)有請國科會副主委。 主席:請林副主委。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劉委員早。 劉委員書彬:副主委早。這裡有沒有PPT的遙控器?沒有!對不起,先暫停一下。 主席:時間暫停一下。 劉委員書彬:我先試試看,可以。好,因為5月29號解凍國科會預算有提到在3個科學園區淨零碳排的事情,然後6月10號的時候,我們收到貴會的報告,這裡面呈現出來讓人家嚇一大跳的,我們可以先看一下,當初問的是排碳量、耗電量跟用水量,科學園區到底是多少?看到這部分有給了,但是你可以看到這個資料,3個科學園區是不一樣的,有竹科、中科跟南科,結果國科會所給的資料卻是全部放在一起。大家看右邊的資料,它是把3個科學園區從110年到112年分別放在一起,這個情況之下,3個園區有區別,但是你沒有呈現出來,而且用水、用電占臺灣的比例也沒有放出來。你們提到三年的資料當中,例如113年的排碳資料今年要公告,所以還沒有算出來,可是在這些資料裡面,我們怎麼會知道在3個科學園區、總共17個大大小小的科學園區裡面,真相到底是怎麼樣?沒辦法探求到淨零碳排的成果啊!我很訝異的是國科會做事竟然是這樣做的,如此怎麼做科學研究呢?副主委,請你回答。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好,比較細的資料應該都有,我們會後再補充給劉委員。 劉委員書彬:好。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細部資料全部都有。我可以大概跟委員說明一下,基本上來講,整個有3個園區管理局、有12個科學園區,用電量差不多占臺灣總用電量快要到20%,排碳量大概是10%,這個量其實是非常地大,所以我們…… 劉委員書彬:好。我也沒看到你們淨零碳排的目標在哪裡,這個算國際標竿,當初是吳主委有提到的部分,副主委,你也是主管科學園區的業務,就這部分在兩個星期之內請到本席辦公室提供資料跟報告,好嗎?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好,可以。 劉委員書彬:OK。我們看到下一個,另外,我想要再追蹤的是臺灣綠電足夠供應廠商的需求,你剛才說這部分用電大概20%,對不對?再從你們提供的資料呈現出來,等於要達到RE100,尤其是高階半導體的部分,到今年都有330億度。我們實際上來看看,2030年是400億度,這也沒問題,但你可以看到本辦公室從其他資料當中把它彙整出來,大家可以看到整個台積電用223億度,但是在再生能源的部分,今年就剛才說的,2023年只供應了366億度,事實上根本也沒有超過、沒辦法達到這個情況。你剛才說科學園區的總電量2,765億度,現在只供應366億度,根本也都不夠。如果再往下看,現在只供應到八分之一的情況,我們再看看未來台積電的情況,它自己講它的目標沒有達到RE100,但是它說2030年必需到40%到60%,這部分大概也是需要450億度,可是全國再生能源也是到400億度,在這個情況之下,你就可以知道供電遠遠是不夠發展的需求,對不對?台積電都不夠了。 我們繼續往下看,這邊有廠商供應的部分,它是直供的,電廠直接給科學園區,沒錯。我看到綠能的部分也都呈現出來了,可是就剛才所說的,電網跟實際調度現實真正在綠電配比的情況之下,只能滿足到30%到50%的需求。我們看整個科學園區,再看看台積電,如果就一個廠商來講,我先問一下林副主委,請問你認為台積電擴廠外移的原因是什麼?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我先跟委員報告一下綠電的情況。 劉委員書彬:好。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剛好最近有一個演講,我整理了這些數據,目前臺灣再生能源的發電量,已經占總發電量的12.5%,現在大概就有三百多億度,今年年底一定可以達到400…… 劉委員書彬:366億度。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現在就已經三百多億度,然後到了今年年底絕對會達到400億度綠電。 劉委員書彬:你們昨天的資料給到366億度。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沒有,對,我是說到今年年底,然後您所show的經濟部2030年只有400億度,那是舊的資料,其實到了2026年,我個人預期綠電應該就接近到500億度,所以…… 劉委員書彬:對,但是占他們供應RE的話多少比重?能夠讓RE的廠商達到?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我覺得是絕對夠的,因為到了明年就會達到接近500億度,目前園區的廠商加起來也不會有那麼多。 劉委員書彬:好,那我回到這部分,你把這資料再補給我,但是現在重點是台積電擴廠外移的原因是什麼?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其實基本上臺灣的土地是不夠的,所以基本上台積電…… 劉委員書彬:只有土地而已嗎?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當然還有其他相對應的資源。 劉委員書彬:哪些資源?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土地然後還有水資源還有各方面。 劉委員書彬:電有吧?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應該都有。 劉委員書彬:應該都有,而且是綠電嘛!對不對?因為再生能源最重要的就是在地的環境嘛!對不對?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是,但是我是覺得綠電如果正常地成長應該是會夠,它外移是因為…… 劉委員書彬:沒有。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它這幾年的成長幅度太大了,它不去往外擴張,也沒有辦法繼續成長,這是我個人的看法。 劉委員書彬:好,它有沒有考慮到供應鏈要RE100的需求?台積電有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您揣測,您是研究人員,這個部分應該可以從學術性去回答。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我覺得這部分的比例應該比較少,因為目前綠電的發展還算是順利的。 劉委員書彬:好,你這樣回答,那我們繼續往下看,根據台積電的這個部分來看,到2030年大概就只有到25%的部分,也許有在調整,可是距離它要求的部分差距差得很遠,我們看看現在台積電,全世界都知道,它先到美國、到日本、到德國,我們看看在美國的部分,它的亞利桑那州的情況,電力結構當中有27%、再生能源16%等等,最重要的是要保證它非碳的能源是100%,因為亞利桑那州的電力公司跟它這樣講,所以美國廠能夠滿足它非碳能源的需求,這是淨零碳排需要的目標。第二個部分看到的是日積電,因為九州電網裡面提到,現在救星是它本身自己九州裡面核能跟再生能源有26%,非碳能源有51%,當然只要供應一個台積電也沒問題,所以九州電力公司也簽署全綠電供應的協議,也是這樣子,所以日本熊本電廠、熊本縣能夠滿足它的非碳能源需求,這也是OK的。我們再看看另外一個是在德國的部分,德國本身自有再生能源是54%,但是綠能保證的部分至少62%,供應給它也都沒問題,其他部分占了65%到95%,現在都沒問題,所以德國供應綠電也是沒有問題。可是臺灣呢?我們現在看看,台積電裡面最重要的一個,它在Apple的廠商裡面是最重要的,尤其是獨家供應廠商這部分,所以它是2030年就保證要100%,我們繼續往下看,在這邊呈現出來的話,前面你就會看到,2025年的現況是其他國家的三個廠都已經達到100%,那我們呢?我們看到我們臺灣的廠的部分,2030年大概30%到50%,這是從台積電的資料拿出來的,就算它自己提到2040年全球RE100可是還是不夠,這部分的確出現這個問題。跟主席說一下,就是再1分鐘左右就結束掉。可以看到,如果你是台積電的董事長,你認為臺灣從現在到2050年的發電結構能夠滿足台積電淨零碳排的目標嗎?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如果照原來的發電結構,到了2050年綠電是60%以上…… 劉委員書彬:對,60%到70%而已。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所以一定可以滿足台積電的目標…… 劉委員書彬:因為它已經外移了。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照規劃一定可以。 劉委員書彬:因為它已經外移到別的地方去了,也是有這部分的需求,你講的是2050年,可是它2030年就必須要達到了耶,你沒有聽到2030年的需求在響嗎?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2030年的需求也可以達到,現在是說台積電生意真的太好了,它的成長幅度可能已經脫離了原來的規劃,所以這部分我的了解是台灣電力公司還有經濟部也拚命地在想辦法去meet這方面的需要。 劉委員書彬:但是你剛才講說在地能源有它的需求,有一個必定的限制條件對不對?我們當然希望再生能源是一直在發展沒有錯,但是這部分廠商必須有國際性的規劃,包括2030年Apple的需求就是很大了,這部分我們再繼續追蹤下去。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好。 劉委員書彬:最重要的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是至少現在的情況之下,台積電應國際的需求還包括它自己要理性地去做探討,這部分有達到這種情形,所以它就必須有這樣子的所謂的非碳能源的部分,事實上是很重要的部分。最後是太空的部分,我就是再做一個部分,30秒就行了,請問一下,已經選定了屏東縣滿州鄉的九棚村這個地方,因為你報告到昨天為止的時候,你們也做了一個公聽會等等,到底面積、人口多少,還有土地的產權目前是需要去購買還是公家、私家的,還有最重要的是在公聽會當中有漁撈衝擊的影響評估是必須要呈現它對漁業的影響怎麼樣、環境影響評估是怎麼樣、回饋金是怎麼樣,是不是可以簡單回答一下?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好,它的面積25公頃,土地產權大部分都公有地,所以處理起來相對容易。然後最主要是我們在做的時候會順便把地方的經濟跟基礎建設建起來,其實對目前的屏東縣來講,縣長還有當地的住民都是非常歡迎,以上簡短的報告,謝謝。 劉委員書彬:好,最後一個就是屏東科學園區的招商關係是怎麼樣?因為他們已經強調這裡,屏東縣的立委也非常強調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屏東科學園區是在屏東市,距離有114公里,去程就要2.5小時車程,怎麼去招商呢?科學園區跟生醫園區怎麼去支援太空園區?你們的規劃是怎麼樣?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好,未來有一些整備,還有需要的一些關鍵技術會在科學園區裡面的太空園區裡面進行,以上。 劉委員書彬:那距離呢?交通這邊距離就沒有什麼關係,影響……你們沒有回答這個問題。 主席:是不是可以書面報告,再跟劉委員…… 劉委員書彬:好,那就這樣子,也謝謝主席的寬容大量,謝謝。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謝謝劉委員。 劉委員書彬:這部分你一起回答,主席幫忙就是說之後做書面報告。 主席:詳細的書面報告再給劉委員好不好?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我們就請南科一起給劉委員。 劉委員書彬:好,謝謝,可能要來說明一下,謝謝副主委,謝謝。 主席:好,謝謝劉書彬委員,副主委請回。我們接下來請吳沛憶委員。 吳委員沛憶:(9時38分)謝謝主席,我請國科會副主委、太空中心主任。 主席:好,有請副主委還有吳主任。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吳委員早。 吳委員沛憶:副主委好。最近我看了臺灣的紀錄片電影造山者,我想很多國人都跟我一樣非常感動,今天國科會、太空中心還有科學園區的很多同仁都在現場,所以我想臺灣有今天的科技發展以及國家的安全,其實非常感謝我們國家的科技人才過去的努力,從造山者就臺灣的積體電路,從工研院到聯電到台積電這一路的發展,這當中臺灣有我們自己技術的表現、有人才的表現,當中我覺得也非常關鍵的因素其實也就是政府支持,是不是?副主委。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是。 吳委員沛憶:今天是太空中心的專題報告,所以臺灣的太空發展,國家跟政府的支持在這個階段也是非常關鍵中之關鍵,所以我請教副主委,國科會對於太空三期的計畫,我們的願景、我們的目標是什麼?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跟委員報告,基本上我們的願景有幾個,第一個就是要有一個比較完整的遙測星系,這裡面包含了解析度、高解析度還有孔徑雷達,目的就是能夠提高國家的安全。第二個就是低軌道的衛星通訊(LEO),基本上就是讓臺灣未來的低軌道通訊發展也能夠帶動我們經濟的發展。然後第三個就是要有自主發射的能力,也就是我們要發展低軌的火箭,能夠把低軌衛星帶入低軌的軌道,以上三個重要的方向。 吳委員沛憶:是,那我們現在三期,在上次質詢中,國科會有回答計畫已經報院了,我們的預算,過去小英總統任內曾經喊要加碼到400億,上次國科會說有信心超過400億,所以我想我們非常期待太空三期計畫,近日就要核定。我關注到太空中心在6月9號、上週,在臺灣太空科學聯盟的太空法律論壇當中有討論到,未來因應臺灣太空產業的前進,我們的法規也勢必要進行調適。我們國科會的太空科技長程發展計畫是在1991年的時候進行,但是我們的太空發展法遲到7年在2021年才制定。太空發展法基本上是基本法,所以我們授權主管機關,針對子法,你們可以自己來訂定,目前比較會遇到,接下來要做的法規調適主要有哪些?這個要不要請主任來回答?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是。 吳主任宗信:委員早。我先講一下,到現在這個發射大概已經有9次,立方衛星載具大概已經有15次,所以非常的頻繁,因為隨著時代的改變,我想太空載具登錄的審查基準、發射載具的審查基準,還有發射載具技術規範,我想都要因時制宜,都要隨著時間的推移進行必要的修訂或改變。 吳委員沛憶:我們的太空法當中就有講到,我們臺灣要遵守國際太空法的原則,雖然我們沒有在聯盟當中,現在美國在推阿提米絲協議,這個對於我們臺灣未來的比如說在資料的共享、衛星碎片的處理等等,我們自己的法規有沒有還要進行調適的部分? 吳主任宗信:我想是必要的,因為太空的技術變化很快,尤其像剛剛講的這個碎片,這對保護我們國家的太空資產(space asset)非常重要。雖然阿提米絲協議我們還沒有簽,因為我們有很特殊的國際環境的關係,但是我們是用盡所有力量在跟國際保持…… 吳委員沛憶:好,我就是提醒,因為我看到清大的黃居正教授也有提醒,針對國際的情勢,我們要有相關的因應。除了法規之外,接下來要請教的是,我看工研院關於我們臺灣太空產業調查計畫113年底的期末報告有指出,其實我們臺灣的衛星自主研發,除了我們自己國家的太空發展能力以外,也是幫我們國內的廠商取得太空履歷,就是來扶植我們國內的太空產業,其實是非常重要,所以這是一體兩面,我們的太空三期計畫要提升指引國家的能力,針對我們的產業扶植也是非常重要。 過去九年來,2017年8月,福衛五號升空,2019年6月,福衛七號升空,2023年10月,獵風者衛星升空,這是我們首顆自製衛星,自製率超過八成,接下來就是今年10月的福衛八號,自製率預估可以到幾成?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84%。 吳委員沛憶:我們的預估是84%以上的自製率,所以我想這非常的重要。我看到工研院的報告,它告訴我們過去四年太空產業的成長率,連年都超過10%,這非常高,比國際平均成長率高到將近10倍,然後我們自己的衛星製造領域連續兩年都是100%的成長,這表示我們太空產業的發展相當蓬勃。工研院給我們三個建議,第一點,建議我們提升臺廠技術量能;第二,建議逐步整備檢測資源;第三,拓展衛星遙測應用。針對工研院的建議,我們目前有沒有哪些因應作為? 吳主任宗信:我想我們一直持續在進行,就是我們協助臺灣的廠商需要的一些研發資金還有技術門檻,因為我們比較懂太空,然後幫助他們取得……在太空,最重要的就是要取得飛行履歷(Flight Heritage),有取得飛行履歷以後就證明他是可以上太空的,我想對他們打入全世界整個太空的supply chain是非常非常重要,我們一直持續在進行這件事情。 吳委員沛憶:好。所以我們的太空產業跟我們太空中心的發展,產官學的合作也持續在進行當中,這一點也很重要,請你們繼續努力,謝謝,謝謝主席。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謝謝委員。 主席:謝謝吳沛憶委員,副主委請回。 主席(陳委員秀寳代):接下來請林宜瑾召委質詢。 林委員宜瑾:(9時45分)謝謝主席。有請林副主委,還有太空中心吳主任。 主席:請林副主委以及太空中心主任。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林委員早。 林委員宜瑾:副主委早。競逐太空,接軌國際,這應該是我們太空中心的目標,不過,策略上應該要怎麼樣進行,又該如何跟國際的盟友產生、發展夥伴關係,我想這都是我們未來要很努力的方向。首先我想要跟副主委請教的是,太空技術在我國國防戰略上的重要性,我想當然最重要的就是低軌衛星系統的布建,我們如何打造自己所謂的護國星群是當前的要務。我們看到6月12號金門有舉辦兵推臨災應變,其中有個核心項目就是用低軌衛星的通訊來應對網路的中斷,既然兵推已經有納入這個項目,那我們就看得出低軌衛星通訊技術在我國應該要更加重視。 我們看到最近中國對臺灣的侵擾不斷,尤其前一陣子還頻繁地破壞臺灣海底電纜,意圖干預臺灣的通訊自主,中國對臺灣的基礎通訊設施進行破壞,我覺得這都是可以預料的事情,因此積極發展低軌通訊衛星的自主性就看起來更加的迫切,我是認為臺灣必須建立多元、自主,而且不受政治干擾的低軌衛星網絡,來確保國家安全跟產業發展的需求,打造我國的數位韌性。 從國際上的實例來看,俄羅斯跟烏克蘭開戰後,俄羅斯就針對烏克蘭通信設施來攻擊,電信設備被嚴重癱瘓,這個時候馬斯克就為了烏克蘭送上星鏈低軌衛星的服務,讓世界看到低軌衛星的重要性。所以想請教一下,既然打造低軌衛星的護國星群那麼重要,那我們現在到底有什麼樣的產業發展,有投入科研上的積極規劃嗎?比如說加速技術研發或尋找國際合作的夥伴,又或者是輔導廠商投入這樣的行列,目前我們有什麼樣的國防視野或戰略性的規劃?有沒有辦法加速進行?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跟委員報告,對LEO來講,現在太空中心就有2加4,2就是前面有提到的1A跟1B,1A的酬載,我們是買現成的,就是要學怎麼去設計酬載,還有整合測試,而1B,我們就要自主研發。另外,要帶動產業,我們還有4顆LEO,基本上就是要帶動臺灣具有系統整合能力的低軌道衛星的廠商去發展那4顆可以帶動產業。剛剛委員講得很好,國際合作非常重要,如果有緊急狀況的話,我們可以跟國外大的星系來做國際的合作,用承租的方式,可是我們承租的時候也是要強調我們的主權,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要掌握它的主權,以上報告。 林委員宜瑾:好,謝謝。接下來再繼續跟吳主任請教關於我們國際太空交流的部分,今年3月,吳主任有率隊前往美國華盛頓去參加國際太空衛星展會,以臺灣形象館的姿態來展出,也展示臺灣太空的產業地圖;今年4月,吳主任也有去美國科羅拉多參加第40屆太空博覽會,主任那時候有提到,希望藉由太空教育跟立方衛星計畫等活動,充分運用臺灣的太空技術,化為國際合作參與的重要基礎。你也提到臺灣的太空面臨最大的挑戰其實就是在對岸中國,為了突破中國對我們國際組織的封鎖,所以真的要很肯定我們太空中心積極參與世界太空論壇的各項努力。我接著想要詢問的是,9月有一個在澳洲雪梨舉辦的2025國際太空大會,吳主任應該也會率團參加,你有準備什麼樣的內容要跟我們分享? 吳主任宗信:首先要感謝政府,因為我們變成行政法人以後,資源真的變得比較多,所以在比較像多邊的國際太空合作就變得更多,尤其是剛剛委員講的3月的Space Symposium,我們從那邊接觸到非常多,所以從那邊衍生過來非常多,舉個例子,像臺法之間就有非常緊密的合作,還有跟英國有非常緊密的合作,我想因為時間的關係,沒有辦法講得很詳細。然後在澳洲舉辦的叫做IAC,這個IAC是國際除了美國以外最大的一個年會,每一年我們同事都有不少工程師會參與,但是因為這個年會基本上中國的影響力相當大,所以我們在那邊真正的position比較尷尬,因此我們還在思考要如何比較積極的參與。 林委員宜瑾:好。除了今年預計9月要去澳洲雪梨以外,你預計未來還要跟哪些國家進行雙方的交流,達成什麼樣的目標? 吳主任宗信:就是剛剛講過的,像法國,法國跟我們合作一個top priority,就是太空;還有跟波蘭、跟美國,當然跟美國、跟日本,像今年3月底我們就跟日本簽了一個正式的合作備忘錄。 林委員宜瑾:對。 吳主任宗信:有很多,因為太空這個東西非常的貴,所以國際合作是必須的。 林委員宜瑾:是。辛苦吳主任了,也謝謝副主委,謝謝主席。 主席:謝謝宜瑾召委質詢。官員請回座。 主席(林委員宜瑾):謝謝。接下來請陳秀寳委員質詢。 陳委員秀寳:(9時52分)謝謝主席。請國科會林副主委以及太空中心吳主任。 主席:請林副主委、吳主任。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陳委員早。 陳委員秀寳:副主委早。我國民眾都非常關心我們國科會太空科技跟太空發展的相關規劃,過去我們一直在國際新聞看其他國家發射火箭,我們國人也非常期盼有一天臺灣可以自製衛星、自製火箭發射到太空。我們從成立太空中心制定太空發展法,到各大專案院校立方衛星不斷有好消息到現在,我們已經可以來討論福衛8號的期程,以及2034年我們預計自製火箭送衛星入軌,這些都是非常巨大而且影響深遠的進步,本席在這邊要表示最大的肯定,以及對大家這些努力繼續支持。 賴清德總統在5月份視察太空中心的時候也看到承載高度期待的福衛八號,在這邊想請教副主委及太空中心,目前福衛八號的測試及驗證工作進度是什麼?另外,福衛八號預計到美國發射,我們目前準備以及相關啟運規劃,是不是請副主委或太空中心說一下?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我的了解是目前測試和驗證工作都進行得非常順利,細節我請吳主任說明。 吳主任宗信:前一陣子就是EMC的測試已經完成,昨天開始進行最後的校正,因為有望遠鏡,所以在做最後校正,應該是沒有問題,沒有問題大概就準備要開始,也就是測試完一個比較大的審查會結束,大概8月的時候會啟運。 陳委員秀寳:所以目前一切都非常的順利,也都按照期程。福衛八號總共預計發射8顆衛星,目前是第一顆,預計明年要發射第二顆,後續相關衛星的製作都有在時程規劃上順利進展嗎? 吳主任宗信:沒錯,像1B現在幾乎整個都已經組裝起來了,每年至少一顆,基本上是這樣子。 陳委員秀寳:謝謝主任。太空中心的衛星發射計畫之所以非常重要,主要是因為這次福衛八號的關鍵元件,我們自製率很高,除了協助太空產業元件取得相關的關鍵認證之外,我們也必須要得到太空飛行的履歷,因為這是我們相關產業打入國際非常重要的門檻,也希望我們在逐步達成衛星入軌目標的時候,也一起協助我們臺灣的廠商取得這些相關的認證。 接下來要請教的是,在建築太空的規劃裡面不僅要努力提升自己關鍵元件的技術,其實國際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吳主任您在參加太空博覽會的時候有說,會透過太空教育及立方衛星計畫作為國際合作的基礎,目前韓國也很積極布局太空戰略,表示成為全球前五大太空強國,在這邊要請教,目前太空中心對於國際計畫有沒有比較具體的成果或是方式?或是說目前我們有沒有具體遇到怎樣交流的阻力?再來,以韓國為例,我們有沒有首要要合作的國家名單,或是比較理想的合作對象? 吳主任宗信:我想臺灣因為國際政治的關係,我們首要的合作對象當然是美國,還有日本,當然,歐洲、法國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合作對象。因為我們臺灣的衛星製造技術在全世界大概在15名加減3,所以我們有一定的實力可以協助菲律賓或者其他的國家。另外,我們在氣象衛星的酬載GNSS RO跟R,在全世界,我們跟美國同時算是相當領先的,這可以作為一個非常好的外交工具,然後協助達到量測氣象衛星一些資料的目的,我想這些工具都是我們可以善用的地方。 陳委員秀寳:當然我們有非常優秀的元件製造技術,這也是我們可以跟大家合作的一個基礎。 吳主任宗信:對。 陳委員秀寳:剛才說到這些國家是已經有一些具體相關的規劃了嗎? 吳主任宗信:舉個例子,像日本,我們已經簽訂正式的合作備忘錄,有些已經實際展開,法國有一個科學酬載放在我們福衛九號,跟美國當然更是多不勝數,我可以再找時間跟委員報告。 陳委員秀寳:好,您會後再送一份資料給我辦公室。 吳主任宗信:好,可以。 陳委員秀寳:這邊其實要強調,我們清楚太空不只是科技的競爭,也是未來國力及戰略很重要的競爭目標,臺灣的太空科技跟誰合作、怎麼合作,就會顯得非常重要,也希望我們是審慎交流,但是要大膽前行,希望國科會跟太空中心可以帶領相關的太空產業持續前進。 剛才有提到主任參加太空博覽會致詞的時候有說,我們會透過太空教育立方衛星計畫,作為國際合作的基礎,辦理相關的競賽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太空中心有辦理臺灣盃火箭競賽,決賽的時間在下個月月底。 吳主任宗信:對。 陳委員秀寳:雖然亞洲的其他國家都有辦理,但是參賽的資格大部分都是大學,我們臺灣比較特別,這次臺灣盃火箭競賽的中學組(我們是以中學為主)是亞洲的首例,對於這次太空中心辦理這個競賽,本席也是給予最大的肯定跟支持,對於這次的競賽,你們太空中心希望傳遞給學生的概念、知識大概是一個怎樣的方向? 吳主任宗信:我想是讓學生首次可以自己用團隊的概念以及他所學到的科學知識,然後真的變成一個產品、一個系統可以飛上天空,我想在太空教育來講,對他們未來一輩子,不管他有沒有從事太空教育,對於太空科技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陳委員秀寳:是,謝謝主任。而且聽說有國外學生寫信詢問是不是能夠參加。 吳主任宗信:對。 陳委員秀寳:所以這個活動如果未來比賽的回饋很好的話,太空中心有沒有計畫將來將臺灣盃火箭競賽往國際競賽的方向來前進? 吳主任宗信:一定會的。 陳委員秀寳:因為太空產業的人才其實涵蓋很多專業,透過競賽的方式,我們吸引很多有興趣的孩子來參加,也像主任說的,讓他們在競賽過程了解火箭的製作、認證等相關程序,了解才能帶來進步,而且如果有優秀的競賽成績,往後將會是我們臺灣發展太空的一個很重要標竿,希望太空中心持續努力。 我跟主席借一點時間,最後要來關心一下我們臺灣火箭發射場址的時程,今年3月國科會已經選定九棚為國家火箭發射場場址,地方也非常期待可以因為火箭發射場的設置,帶來火箭經濟效益,來活絡地方經濟及發展,當然後續還需要做相關的開發規劃及環評,本席這邊想了解一下相關的進度是如何。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環評已經開始在進行了。 陳委員秀寳:已經有在規劃、有在進行了?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是。 陳委員秀寳:其實我們自製火箭搭載我國自製衛星,如果順利地在自己的國家火箭發射場址升空,我想這對我們相關的科研人員以及對國人都是一個很振奮、很期待的事,也希望我國的太空實力可以持續在國際間站穩,我們大家一起努力,謝謝國科會,謝謝主席。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好,謝謝委員。 主席:謝謝陳秀寳委員,副主委請回。 接下來請謝龍介委員。 謝委員龍介:(10時)主席,請副主委跟吳主任。 主席:有請副主委跟吳主任。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謝委員早。 吳主任宗信:謝委員早。 謝委員龍介:請問我用河洛話,你有困難嗎?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沒問題。 吳主任宗信:我們兩個都沒問題。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請說。 謝委員龍介:都沒問題。 吳主任宗信:委員,我是臺南人。 謝委員龍介:臺南,你住哪裡? 吳主任宗信:安南區。 謝委員龍介:這樣和我同區。 吳主任宗信:是,沒關係,請問。 謝委員龍介:我請教你,之前第二期計畫的執行率差不多只有60%、70%而已,就是第二期計畫中有完成的,是不是?現在第三期計畫預算總共增加到650億這麼多,請問是在原本計畫延續的哪一部分? 吳主任宗信:我可以回答嗎? 謝委員龍介:可以。 吳主任宗信:主要延續的是遙測衛星,拍照的有8顆,合成孔徑的有2顆,因為過去這幾年行政院推動低軌道通訊衛星,所以現在有再增加6顆,還有火箭的技術,所以加起來…… 謝委員龍介:這14顆裡面,包括低軌道衛星,有多少百分比是可以軍事使用的? 吳主任宗信:一般來說,衛星都是雙用,英語叫做dual-use,就是說軍民……比如拍照,可以拍到50公分…… 謝委員龍介:所以對於我國軍事工業的發展也有相當大的幫助? 吳主任宗信:因為一般衛星都是用在情報方面,所以就看要怎麼界定軍事工業,不是做武器…… 謝委員龍介:對定位有影響嗎? 吳主任宗信:我們現在做的東西跟定位沒有關係。 謝委員龍介:沒有關係? 吳主任宗信:對,我們沒有做…… 謝委員龍介:所以跟火箭的定位完全沒有關係? 吳主任宗信:沒有關係。 謝委員龍介:那麼我國火箭的定位完全是用美國的GPS? 吳主任宗信:對,還有可能是日本的QZSS。 謝委員龍介:這一次我們選擇跟哪一國合作的占比比較多? 吳主任宗信:你是說…… 謝委員龍介:在亞洲來說,針對火箭部分的發射跟衛星事業,第一名應該是哪裡? 吳主任宗信:日本和中國。 謝委員龍介:日本跟中國應該是在第一等位,第一class的程度? 吳主任宗信:對,而我們合作的對象當然是跟日本。 謝委員龍介:美國沒有嗎?怎麼可能呢? 吳主任宗信:因為剛才委員問的是亞洲部分,當然美國是我們首要…… 謝委員龍介:我們是吃美國牌飼料長大的,怎麼可能沒有美國? 吳主任宗信:有啦! 謝委員龍介:這次針對火箭發射的部分,是用什麼燃料? 吳主任宗信:未來我們會用液態…… 謝委員龍介:液態的燃料? 吳主任宗信:對,煤油跟液態氧。 謝委員龍介:針對太空新的發展,我們的起步算很慢,而你們的發展是要後發先至,還是後發還要跟著別人的腳步? 吳主任宗信:火箭部分需要建立的基礎工業、基礎建設非常多,所以需要時間。 謝委員龍介:我們的工業系統和產業鏈有辦法支持火箭發展嗎? 吳主任宗信:有辦法,沒有問題,因為我以前…… 謝委員龍介:在臺灣可以? 吳主任宗信:七、八年前我開過公司,所以我知道。 謝委員龍介:過去我們的工業發展是不是有受到政治因素的限制,有嗎? 吳主任宗信:有。 謝委員龍介:有嘛!這是臺灣發展太空事業非常無奈的地方,在這樣的情形下,新的太空署有沒有思考針對火箭重複使用的技術,否則將來我們的成本會很大,而且就成本而言,這也等於是一種浪費,那麼在未來的5至10年,所有的衛星發射,我們可能會變的完全沒有競爭力,本席這樣說是比較不好意思,但這是一個很殘忍的事實,在經費不足,或者可以適度增加經費的情況下,有辦法改變我們發展火箭的基礎嗎? 吳主任宗信:我想是這樣,第一,火箭的技術是要一步一步疊上去,當然委員說的火箭回收的這個技術,當然是在我們的頭腦裡面,但是目前…… 謝委員龍介:主任,我跟你說,別人的優點我們要學習,中國大陸有很多科技都是很慢才發展,但卻是後發先至,而我們臺灣有這個技術、有這個基礎,如果只想跟著別人的腳步走,真的很可惜,我相信火箭發射之後,重複回收已經不是很尖端的科技,以現在的太空科技來說,臺灣應該有能力從這個方向來發展,如果從這個方向發展,再把我們本身原有要規劃發射的衛星委託給商業發射,這樣你不覺得成本會比較低嗎? 吳主任宗信:發展火箭需要一定的時間,我舉韓國的例子…… 謝委員龍介:我了解要一定的時間,但越早研究的人時間越多…… 吳主任宗信:這樣就要麻煩委員多支持預算。 謝委員龍介:越慢發展的人,他可以後發先至,因為他吸收了別人失敗的經驗,我現在要請教你的是,我國有辦法針對這個方向去做研究,還是我們在技術上完全不可能? 吳主任宗信:技術上我相信有可能,只不過是經費和時間上的問題。 謝委員龍介:我知道重點在經費,我們可以忍痛一次花100億、200億、300億、500億,然後取得突破性技術,這對臺灣的太空署來說,真的確實要去做,不用受政治影響,政治當然包括國內跟國外、國際的政治因素,所以本席的意思是,如果沒辦法在此公開,是不是可以請你們在一個月內,針對重複使用火箭發射的部分,向本院提出一個書面報告,有辦法嗎? 吳主任宗信:可以,謝謝委員。 謝委員龍介:可以嘛!好,謝謝。 主席:感謝謝龍介委員的質詢,副主委請回。 接下來請張雅琳委員。 張委員雅琳:(10時8分)謝謝主席,邀請副主委和太空中心主任。 主席:請林副主委及吳主任。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張委員早。 張委員雅琳:剛剛我聽到萬美玲委員關心到B5G現在製作的狀況,以及跟工研院合作的狀況,事實上,上次我質詢國科會的時候,就非常關心B5G這件事情,目前聽起來好像你們回去會再做一些討論,有結論的時候是不是可以跟我們說明,讓我們也有這份報告?我想大家都非常關心這件事情,可以嗎?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是。 張委員雅琳:沒有問題?好。回到今天我要質詢的問題,2024年5月韓國宇宙航空廳成立,宣示韓國要發展航空的航天技術及航天產業、韓國太空人要進入一個新世代、推動韓國成為全球的太空強國,並且他們也宣示了一個目標,要擠進全世界前五強,甚至因此成立了太空政策決策委員會,即國家太空委員會,也寫出了非常清楚的五年願景。我自己也在思考,就我們兩國的太空史而言,其實我們並沒有起步比較晚,可是好像走的方向有點不太一樣,因為他們的目標是世界前五強,可是我們第三期太空計畫主要目標是這樣寫的:發展高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超高解析度光學衛星及組成完整的星系守護臺灣。這些好像都是比較實質面、實務面的東西,而不是一個更願景面的東西,所以你們這樣寫,到底心裡面有沒有一個目標,我們要成為世界前幾強呢?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跟委員報告,我們的TASA跟韓國的KASA比起來,目前在經費和人力上,大概都只有人家的五分之一,原因很簡單,以前我們整個太空計畫其實是非常保守,以TASA為例,它也是在兩年前才正式成為行政法人,之後才開始有比較遠大的計畫,所以目前看起來都是比較實際上的東西,因為如果沒有實際上的目標,基本上是很難爭取到科技預算的,至於是不是有一個很宏大的願景,我們是有很宏大的願景,我請吳主任說明。 張委員雅琳:好,謝謝。 吳主任宗信:全世界發展太空科技,我想臺灣也一樣,我們大概有兩個最重要的願景:第一,維護國家安全,剛剛講過太空的資產其實是dual-use,民用可以,國家需要也可以。第二,我想一個很重要的任務是要促進臺灣的太空經濟發展成為全世界整個太空產業很重要的供應鏈之一,這是兩個最重要的願景。根據這個願景,才會發展出剛剛講的這些衛星、雷射光通訊,甚至衛星載具…… 張委員雅琳:了解。 吳主任宗信:這樣整個計畫才有辦法去完成,但是因為我們的經費長期三十年以來,如果跟韓國比起來,大概差了快五倍…… 張委員雅琳:對。 吳主任宗信:這個我們是需要時間去追上的,所以…… 張委員雅琳:好,我之所以這樣提是我認為我們當然還是要進行實質面的盤點,然後設立下面各個子計畫的目標,才能夠爭取預算,可是我們畢竟是競逐太空,這是現在世界最重要的任務、工作,我們應該還是要有一個,到底要站在哪個位置才足以競逐太空的願景,對不對?所以這個願景的目標應該還是要非常的明確。 這個就會涉及到我接下來的幾個點,其實剛剛主任及副主委都有做一些說明,就是在經費的部分。經費的部分,目前看起來我們的確是略遜一籌,但是在你們送到行政院的第三期修正要把實質的時程再往上拉到2031年,然後經費又再加碼超過400億,所以政策目標上面有沒有再做一些新的調整呢?在針對第三期的延長及加碼之後。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跟委員報告,基本上,我們現在做的是比較務實,就是希望未來臺灣在遙測衛星,還有LEO(就是低軌道通訊衛星)的部分,都能夠有自己的完整星系,同時除了兼顧國家安全之外,也能夠把產業…… 張委員雅琳:所以目標是沒有修正……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對,目標沒有修正,還要把產業…… 張委員雅琳:只是在實務上面的工作項目做調整,是嗎?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主要是要把臺灣的整個通訊產業帶起來。 張委員雅琳:好,了解。我就問一個問題,目前看起來,我們在113年產值推估大概是2,600億到2,800億,對不對?主要的成長就是B5G,我們是不是有辦法達到118年……現在我們有設定一個目標,就是衛星產值要達兆,這個目標現在是可行的嗎?你們現在評估。 吳主任宗信:根據成長的情形,還有因為臺灣本身在半導體及ICT的能力,這兩個東西在全世界的衛星產業裡面非常重要,所以我想這個成長是可以預期的。 張委員雅琳:但是我看了一下,你們自己寫設定產值達兆的話,目標是每一年要成長28.21%,但這幾年其實只有9%,實際與目標落差非常大耶! 吳主任宗信:我想是很多基礎建設要完備以後,才有辦法成長比較快速。 張委員雅琳:現在已經114年了,我們的基礎設備、設施什麼時候完備?因為目標是在118年就要達成。 吳主任宗信:我舉SRB我們自主開發低軌通訊衛星酬載為例,這個東西就是我們希望未來可以建置國內非常完整的ODM生態系,就像現在臺灣的ICT產業一樣,有這個能力以後,才有辦法去接全世界的單…… 張委員雅琳:我懂,因為時間有限,沒關係。既然剛剛說118年可以達成產值達兆這個目標,我就需要知道你們怎麼去達成118年會達兆,因為以目前我收到的數字來說,我自己算了一下,基本上,應該是非常困難才對,但是你剛剛有說,基礎建設如果做好,後面就會快,我也同意,我就想要知道這個時程大概是怎麼樣,這個是不是我們會後再約來討論,或是給我一份報告,可以嗎?好不好?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好,可以。 張委員雅琳:來說明。最後,抱歉!我再講一件事情。剛剛有講我們有做很多的基礎建設,對不對?希望可以達成國家安全、國家發展等等的,其實我們之前是有一個目標,希望可以達成100%完全臺製,這幾年我們持續地往這個目標前進,下一個福衛八號是有機會達到這個目標的嗎?或者如果達不到100%,它會突破獵風者的83%嗎? 吳主任宗信:當然會突破,因為我們福八有好幾顆…… 張委員雅琳:對。 吳主任宗信:到最後希望可以95%,為什麼要有其他5%?因為有些東西沒有必要自己做。 張委員雅琳:是,現在從審計部的報告來看,是因為電池、S-頻段收發機及反應輪技術門檻非常高,所以現在我收到的資料是我們自製尚無法取代外購。 吳主任宗信:其實X-band、S-band都可以自製,然後現在我們有兩個,一個是solar panel,再加上電池,其他的大概都快接近成熟的階段了。 張委員雅琳:所以你的意思是我們可以期待福衛八號達成95%? 吳主任宗信:對,這是我們的目標。 張委員雅琳:這是我們的目標? 吳主任宗信:對。 張委員雅琳:好,這個可不可以再把相關的計畫和說明提供給我,好不好? 吳主任宗信:好,沒問題。 張委員雅琳:好,謝謝。 吳主任宗信:謝謝委員。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謝謝。 主席:謝謝張雅琳委員,副主委請回。接下來請郭昱晴委員。 郭委員昱晴:(10時16分)謝謝主席,有請副主委。 主席:有請林副主委。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郭委員早! 郭委員昱晴:林副主委,早安!近期國科會積極推動五大信賴產業,包含半導體,另外還有人工智慧,以及資通安全、關鍵零組,還有太空科技,我想臺灣太空科技的這個角色其實也進入到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時刻,就我們所知道的,首批6顆低軌衛星當中,其實第1顆預計是在2027年要發射。這個時程會延後嗎?還是會準時?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會如期。 郭委員昱晴:好,我想要再加問的就是這些所謂的低軌衛星在任務的設定上,有沒有跟比方防災中心,或者是海巡署、農業部,或者是其他比較相關的部門,建立所謂的需求介面,還是只有停留在科研的階段?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我們也跟經濟部等跨部會合作,但是基本上它還是屬於實驗性的衛星,主要是做一些技術上的驗證,還有培育一些我們在低軌衛星方面的產業。 郭委員昱晴:是,所以目前嚴格來講都應該算是在科研階段,可以這麼說嗎?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1A、1B是在科研階段,後面4顆…… 吳主任宗信:後面4顆就是產業階段。後面有4顆,是2加4,後面4顆叫做衛星製造平台,這個是我們希望可以培養國內有2家衛星系統整合商,我們的RFP會讓他們一定要跟國際大廠合作,這是我們的設計,希望以後國內有比較完整的系統商,也有做元件的廠商,這樣整個生態系會比較健康完整。 郭委員昱晴:好,既然我們要跟國外合作,就扣到另外一個我想要詢問的主題了,就是太空應該是下一個戰略科技的戰場。這個大家其實都不否認,所以制度上的規劃就不能只是所謂的附屬工具了,它也跟國安緊緊相扣,這個部分已經不只是能不能發射衛星的問題,可能還牽扯到到底能不能夠由臺灣自主監控、能不能夠及時處理、能不能夠安全協作。這個部分在我們太空法制的建置上,不曉得國科會有沒有一個比較確定的進程,或者是目前我們的規劃及發展大概是怎麼樣,可以請副主委說明一下嗎?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好,因為部會有分工,比較屬於國安方面的,基本上,應該是由數發部及國安會在負責,我們的部分主要還是在前瞻的科研,還有如何帶動低軌道衛星的產業,這是我們要負責的部分。 郭委員昱晴:剛剛有說我們要跟國外做合作……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有。 郭委員昱晴:在跟國外合作的同時,我們能不能夠在當中掌握自己本身的主導權這個部分?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是,委員講得很好。基本上,因為到時候會有一些臨時的需求,當我們的量沒有那麼大的時候,一定要跟國外租用,所以我們在跟國外談的時候,一定要談到這個主權,也就是在衛星指揮上、使用上的控制權,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的主權。 郭委員昱晴:所以這個部分是我們一定可以掌握的,對不對?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對,我們跟他們談的時候一定要掌握這方面的主權,因為基本上這在國際上還是有競爭,不是一家獨大。 郭委員昱晴:是,好。接下來我比較想要請問副主委,就是我們太空科技人才的這個部分,不管是人才的培育也好,或者是引進國外的優秀人才到臺灣,昨天相關的產、官、學代表特別齊聚在臺灣離太空最近的地方,我們跟太空最接近的地方就是屏東,我們大概也都知道,今年3月國家的發射場域確定要正式落腳在屏東的九棚村,而地方政府也對此高度投入,故而衍生出人力及人才上的需求,包含熱控、材料或研發、設計,甚至軌道模擬人才,這部分國科會有沒有規劃?其實臺灣早在79年11月即成立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期計畫規劃小組,而國科會也設立了國家太空中心,目前已經進入第三期。我想人才培訓與培育非常需要產官學合作,對此,國科會有沒有進程規劃?目前大概進入何種階段?可否請副主委說明?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跟委員報告,基本上國科會比較屬於太空科技人才的培育,所以我們有開設短期班。另一方面,我們跟經濟部合作,也就是業界所需要的人才會由經濟部培育。至於最重要的教育部分,目前國科會與太空中心、教育部已經合作成立五間太空研究所,如同委員所說,針對前瞻科技的研究,不管是材料或前瞻技術人才的培育都非常重要,所以目前都按照規劃在進行當中。 郭委員昱晴:都有按照規劃進行當中?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是。 郭委員昱晴:舉例來講,像太空事務青年人才選訓計畫有沒有規劃產學合作、實作的平臺?目前有實作平臺嗎?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請吳主任。 吳主任宗信:有關委員所講的太空選訓,其實我們都非常積極並持續互動,看有無媒合機會。前幾天新聞報導有一位中央大學學生去歐洲,這位其實就是從我們的選訓計畫所訓練出來的,因此我們有持續在做這一塊。 郭委員昱晴:今天時間真的不夠,但如果有比較近程的規劃、計畫,或確實已經在執行的,是不是可以提供給我們辦公室?我們其實也滿想知道目前國科會的實際作法,好讓這些人才不管是參與海外實習,或透過駐外單位進行交流,甚至進一步接受國際訓練或技術培養等等之確實計畫,提供給我們辦公室好嗎?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好,可以。 郭委員昱晴:謝謝副主委,謝謝主席。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謝謝委員。 主席:謝謝郭昱晴委員,副主委請回。 接下來請葉元之委員質詢。在葉元之委員質詢後休息5分鐘。 葉委員元之:(10時24分)麻煩請副主委,謝謝。 主席:有請林副主委。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葉委員早。 葉委員元之:副委員早安。若要發展太空計畫,人才很重要,所以我們昨天也去了解你們現在在培育人才的情形。從這個檔案可知,你們分四個部分培養人才:第一個是國科會執行的部分,基礎人才培育;第二個是產業人才,由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所執行的,但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所執行的最後不見得會投入太空產業;第三個是由新創企業署所執行,這部分一樣,所以重點應該是放在第四個,也就是太空系統工程研究所,由教育部執行,在114年5月入學100人,且114年預計再招收79人,換句話說,會有179個相對專業且屬於這個領域人才。不知道現在國科會對人才招募有無比較精進的計畫?有沒有?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基本上委員看到的都比較specific,就是我們所辦理的專班或成立太空研究所。可是前面在理工人才培育上,那些經費其實都有涵蓋,因為沒有前面這一段養成教育,那麼這些比較specify的東西事實上並沒有辦法執行。 葉委員元之:我看到國科會有些計畫,譬如太空基礎人才培育計畫,這個計畫比較像營隊性質,也像講座,辦個四天,請大家來看一看,感覺是培養基礎興趣,至於最後會不會投入?那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我們希望能真正把經費用在……當然,我不排斥這樣做好培養興趣,這也不錯,但是不是應該花更多的心力在專業人才上? 昨天我們辦公室也有去看你們招募的情況,這是104人力銀行,你們在104人力銀行招了很多職缺,可是仔細看,每個職缺的應聘人都是零,沒有人來應聘。太空中心回復說113年員額486人,均已在去年底招滿,至於今年(114年)要增加55人,而到5月底的在職人數是500人,還要再招聘41人。我們昨天有稍微了解一下,你們回復說薪資大概是四到六萬,跟竹科比競爭力較差,但希望可以吸引一些不想加班,想準時上下班的人過來,昨天你們私下的回復是這樣,不知道你們有沒有什麼應聘策略?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請吳主任。 吳主任宗信:委員看到的是今年才放上去的,去年的已經完聘,所以現在看到的是今年的。第二,我們…… 葉委員元之:今年還要再招41人?我講的就是今年…… 吳主任宗信:我們今年是55個,現在…… 葉委員元之:已經41了? 吳主任宗信:對,而且我們持續在interview,畢竟我們所吸引的人才比較特殊,且現在臺灣太空經濟的規模很小,不過我們還是吸引了大概10%對太空有興趣的年輕人。 葉委員元之:我只是提醒一下。你看下一頁,賴總統5月時前往新竹太空中心視察福衛八號進展時說,福衛八號是第三期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的第一個計畫,故對此寄予厚望,且政府會從法制、預算、人才等面向來積極發展,所以人才這塊非常重要,我提醒你們一下。 另外,福衛一號、二號是在李登輝總統及陳水扁總統任內發射的,在火箭外殼可見中華民國國旗。但在蔡英文總統時代所發射的福衛五號,我們的國旗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有臺灣意象的,譬如臺灣藍鵲、天燈、101大樓、蘭花、稻米等,當時國科會甚至為此舉辦了全國兒童徵圖比賽。我覺得把臺灣意象發射到天空很好,問題是沒有我們的國旗!當時政府的說法是,除了美國以外的國家都禁止在火箭外殼放置國旗,所以從福衛三號開始就改用臺灣意象的文字或圖像來取代,有這回事嗎?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跟委員報告,因為火箭上會有非常多的酬載,我們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我覺得這個才是主因。細節是不是請吳主任說一下? 吳主任宗信:現在的原則都是放任務logo,另外一個就像剛剛副主委…… 葉委員元之:任務logo?什麼意思? 吳主任宗信:就像右邊的圖已經不放國旗了,現在比較少。除非整個火箭的酬載以我們為主,但其實我們的衛星並非最主要的…… 葉委員元之:國旗不是最主要的? 吳主任宗信:不是…… 葉委員元之:總統在視察福衛八號衛星時有提到,你們也有說過要讓臺灣製造飛向宇宙,所以有一些臺灣意象也不錯。但我的問題在於:為什麼沒有國旗?2020年7月20日,SpaceX獵鷹9號火箭成功將韓國軍事衛星升空,這是韓國的衛星,而上面就有韓國國旗的意象。 吳主任宗信:對,我剛剛講過了,它是主要的酬載,也就是整顆火箭裝的以韓國為主,至於我們是跟人家一起做,不過這件事我們會再談談看有沒有可能…… 葉委員元之:有沒有可能把我們的國旗放上去呢? 吳主任宗信:我們要想辦法跟它協商。 葉委員元之:所以不是你們講的那樣啦,什麼除了美國以外,禁止其他國家的國旗,因為當時的說法是這樣,沒有這個說法,對不對? 吳主任宗信:當時是…… 葉委員元之:沒有這個說法,不是這個原因就對了? 吳主任宗信:一般都只有放mission,這一顆是很特殊,因為是他們的軍事衛星,所以它可能單獨一顆,因為軍事衛星要送到一定的軌道,所以整個火箭做的就是只有…… 葉委員元之:就是他們? 吳主任宗信:對,但現在是我們一堆人一起做,所以我想是不大一樣。 葉委員元之:再來,我們在發展太空的過程當中,如果有一些紀錄,也可以把它放在博物館裡面,如果有博物館的話,也可以吸引大家來看,也可以增加臺灣對於太空計畫的認識跟重視,像其他國家都有啊,例如這個是華盛頓的國家航空太空博物館,它是世界最大收藏太空飛行器材的博物館,除了美國之外,其他很多國家也都有,像加拿大、俄羅斯、英國、日本,還有中國大陸通通都有,我是覺得如果有一個太空博物館的話,可以從發射到太空艙、回收物,還有很多故事都可以留下來,我不知道這個部分國科會有沒有可能跟文化部、國防部溝通,有機會可以成立臺灣自己的太空博物館,因為我們現在也在發展過程當中,應該有很多東西可以收集,有很多故事可以展示,有沒有這個可能?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委員的建議很好,我們現在在東部的發射場域,從臺東到屏東,我們就會去蓋博物館跟科學館,而且可以配合國發會東部慢遊城鄉的計畫,所以基本上來講,除了科普之外,也可以帶動地方的發展,謝謝。 葉委員元之:好,謝謝。 主席:謝謝葉元之委員,我們現在休息5分鐘。 休息(10時33分) 繼續開會(10時38分) 主席(陳委員秀寳代):現在繼續開會。 接下來請羅廷瑋委員質詢。 羅委員廷瑋:(10時38分)謝謝主席,有請林副主委。 主席:請林副主委。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羅委員早。 羅委員廷瑋:副主委好。副主委,今天我們在討論競逐太空:國科會太空科技發展布局與未來藍圖的議題,剛剛也有其他的委員,對於太空相關的計畫,不管是我們過往一些相關的任務性導向,或者是科研的導向,我們都有一些過往的計畫,甚至實體故事。剛剛你也有提到說這要作為一些,不管是太空博物館或者是科學館,所以有沒有一種想法,因為你是臺中人,臺中科博館有沒有機會,就在這個科博館裡面能夠把這些太空計畫的故事再更新也好,或是讓這些計畫能夠在國人面前有更多的機會亮相,在臺中曝光,這部分您覺得呢?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跟委員報告,其實科博館裡面本來就有太空相關的展覽,然後那個是由…… 羅委員廷瑋:我知道,我是說更新。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對,然後那個是由國研院跟太空中心一起聯展的,未來呢?我們現在的想法是,就是配合我們的發射場域,還有國發會的東部城鄉慢活計畫,我們目前的規劃會把科博館跟人才培育的這些博物館等等放在東部,未來如果推動的成效很好,我們也可以去規劃,看看在臺灣其他地方是不是也有機會能夠蓋新的館,或者是把這些展覽的內容做巡迴展覽。 羅委員廷瑋:好,我為什麼會這樣講?因為從這一次的國科會的報告中指出,我們的太空政策已經從早期的科研導向轉向任務導向了,我覺得對這樣的報告,我們要表示肯定,但是從實際的規劃內容來看,許多計畫仍以技術驗證跟平臺建置為主,並未真正從任務需求出發,去反推技術的發展,整合應用場景。例如,我們現在稱之為B5G,現階段低軌通訊的衛星計畫主軸仍集中在通訊的酬載、採購,地面的測試、平臺整合,還沒有清楚定義應用在目標服務對象,更無從談起國防資通訊、災防、海洋等領域的深度鏈結,這樣的作法與所謂的任務導向政策,我覺得還有一段距離啦,您覺得呢?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好,跟委員報告,基本上來講,因為我們在低軌道通訊衛星的起步比較慢,可是另一方面,我們在遙測,不管是光學或者是紅外線方面,我們其實是已經有比較好的基礎,所以未來真的就如同委員講的,我們在低軌道通訊衛星,不管是技術的研發,或者是帶動產業的發展,甚至應用,這是我們未來要努力積極去推動的地方。 羅委員廷瑋:所以我覺得任務導向應該要有明確的需求,用驅動的技術設計,例如針對災害預警、偏鄉通訊、漁業的監測,還有離岸風電等具體場景,研發對應的衛星載具以及通訊服務,我想要問一下國科會,目前B5G 1A跟1B的通訊任務,實際上預計服務哪些族群?應用於哪些領域?是否由太空中心內部自行設定的一個技術指標,在無明確的牽引情況之下,是否會導致衛星設計與產業發展的方向有一點錯置?國科會應該清楚、明確的去做相關的計畫,來跟我們說明如何對接我國的戰略任務,您覺得呢?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是,我請吳主任說明。 羅委員廷瑋:好,請說。 吳主任宗信:其實1A、1B這兩顆主要是實驗型的低軌道通訊衛星。 羅委員廷瑋:實驗型? 吳主任宗信:對,因為…… 羅委員廷瑋:也都是通訊為主? 吳主任宗信:對,它主要是因為要執行,因為我們國內業界產業,地面的設備跟上面要整個連起來,就是端對端整個的聯合測試,而這個技術是沒有那麼簡單,所以剛剛副主委特別講,我們起步稍微慢,因為這樣,所以我們要建置所有驗測的,包括地上、天上的平臺,讓業者可以執行端對端的測試。 羅委員廷瑋:當然,這很重要,沒有錯啦,只是因為國科會的報告就寫得很清楚,是任務性導向,所以我們當然給予一些,甚至寄予厚望,如果國科會將低軌衛星定位為我國未來數位基礎設施的一環,將更應用在納入各部會共同設計的任務需求以及服務目標,避免出現技術研發與實際的、實務上的應用脫節的情況。所以,目前是否已經跟數發部、交通部、內政部以及實務應用的單位,參與這一次B5G 1A跟1B的任務設計、技術規格討論,還有服務整合?然後有沒有整合這樣子的相關計畫,甚至有跨部會的任務協調,避免整個任務跟實務脫節,有嗎? 吳主任宗信:跟委員補充一下,第一個,這是一個跨部會,尤其是跟經濟部及其他部會,我舉其中一個要做實驗,就是寬頻的視訊,這些我想就是在模擬未來實際的應用,這其實有很多項的實驗,實驗不是只有連接,還有很多,未來實際包括AIoT,包括剛剛講的寬頻視訊,所以這個會符合未來任務的需求。 羅委員廷瑋:當然這是一個重要基礎,我們沒有說不重要,只是它一開始是實驗性的,最重要的基礎去做一個擴展…… 吳主任宗信:針對未來的應用端做…… 羅委員廷瑋:延伸。 吳主任宗信:對。 羅委員廷瑋:我知道,我能夠體諒,但是我還是要說,因為我們會擔心嘛,在這樣子的基礎上,也就是紮馬步,馬步紮得穩,當然很棒,未來就有很大的無限可能。 吳主任宗信:對,沒錯。 羅委員廷瑋:但是不要忘記,跟實務千萬不要脫節,這是我們所關切、擔心的,所以我也希望,從今天的計畫我們看到有科研、有任務,甚至有相關的計畫,2027相關的未來的部署,我們都希望有些可以再做更新,未來是不是能夠在我們的科博館有一些相關的計畫,或者是未來的展望,不知道副主委你有沒有看過臺中市政府有所謂的城市未來展區嗎?就在臺中市政府一樓。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沒有。 羅委員廷瑋:有機會你可以去看一下。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是。 羅委員廷瑋:它是展示規劃整個城市的古往今來,也希望跟大家講一下願景館,未來有沒有這個機會,有關於所謂太空科技的發展,有這個願景,甚至未來的部署,然後有一些先行的計畫,能夠呈現出一些故事在科博館更新,讓這些孩子能夠有太空夢,能夠再看到我們臺灣所屬的太空計畫,這部分我也希望你能夠評估一下。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好,謝謝委員。 羅委員廷瑋:我想是做一個展區啦!不是說一定要把這個東西拿過來放在這邊,因為畢竟你們還在使用,甚至有些東西不一定能夠曝光,但是不是能夠有一種太空的願景館在科博館更新?我知道科博館本身就有這一類的相關展區,但是希望有更進一步的更新,讓孩子能夠看到。您在臺中也知道科博館曾經是我們北區還有西區的驕傲,但有一些硬體設施,我曾經看過裡面還在用滑鼠點東西,我們都在用觸控了,裡面還有用滑鼠。當然科博館不是你們要照顧的機關,但是未來它的一些展區有你們的東西,這是我們希望國科會能夠來幫忙的地方,您覺得呢?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謝謝委員的建議。科博館裡面的一些展覽,尤其是太空方面的,都要適時的更新,所以下一次更新的時候,我會請太空中心把委員所指教要有故事化的這些太空願景,把它納入裡面。 羅委員廷瑋:是不是在一、兩個月內先把這樣的計畫給我?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好,我們把先期的規劃送到委員的辦公室。 羅委員廷瑋:不要強人所難,但是有沒有這個機會能夠更新一些東西……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可以。 羅委員廷瑋:你們內部去看科博館的一些太空展覽,是不是有一些過於老舊的,幫我們關心一下,給予指正,也給科博館一些指導,我們希望今天副主委可以幫忙,好不好?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我會請太空中心積極地去辦理。謝謝委員。 主席:謝謝羅廷瑋委員質詢。副主委請回座。 接下來請范雲委員質詢。 范委員雲:(10時47分)謝謝秀寶主席。有請副主委。 主席:請副主委。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范委員好。 范委員雲:副主委您好。時間有限,我今天想針對人社的領域來跟您討論。你應該有看到人社人才不斷地流失,現在大學文史法政選填率,依據報紙報導是受到AI熱潮的影響,選填率只有七成,連臺大法律系都有缺額。這部分我請辦公室幫我整理一下,近五年來科發基金中,人社研發的經費占比越來越少,如果110年度是10.09%,到114年度只剩7.94%。我不知道為什麼人社研發經費……因為我們整體都是提升的,總預算從四百多億到714億,可是占比的話,人社研發經費本來就比較少,因為比較不需要高科技、尖端昂貴的器材,可是占比越來越少,我覺得還是個危機。 跟您分享一下,從教育部的資料中看來,人社系所占比就結構來講是OECD的最後一名,本來與這相關的畢業學生就讀的學科結構,這部分過去我也有質詢過,本來就太低了。並不是所有的經濟發展國家都不重視人社,臺灣在人社學系的訓練人才來比,人才就比較少了,經費又這麼少。國科會有3個副主委,主委是電機博士,您也是電機相關的博士對不對?另外一位陳副主委是資訊相關的博士,常務副主委是土木博士,你們三位副主委中,哪一位是主管人社領域的?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跟委員報告,是陳炳宇副主委。 范委員雲:是陳副主委。他今天沒有到,對不對?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是。 范委員雲:但是我還是想要問你們這個問題,2023年當時還是科技部的時候,前部長就承諾說,我講的是TAIDE,因為TAIDE是臺灣本土非常重要的一個AI發展,在TAIDE前端設計,就要納入人文、社會思維,這個部分是我們研究國外其實就希望這樣做,human in the loop,在過程中設計的部分、使用者回饋的部分各方面都有,可是我兩次的要求,你們回應我的東西,好像都只是在後端。我的3項要求:降低資料庫偏見、AI決策過程要加入人為社會參與、研發人工道德行為者。請問國科會,就這部分來說,TAIDE還是你們的重要計畫嗎?你們到底要如何納入?可不可以先回應我剛剛講的人社經費占比越來越低,從10%到降到7%?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跟委員報告,你也知道其實這幾年,為了一些比較前瞻科技的發展,例如晶創、AI的算力還有淨零科技,這部分經費的比例是大幅度成長,以至於相對的人社經費,就好像就變得比例比較少。 范委員雲:副主委,請你暫停。你剛剛講的包含像TAIDE,這些都不需要人社支援嗎?我剛剛就是說,其他的國家都談到human in the loop,就是在過程中從一開始的研發到各部分要有人社,如果你都依照過去的比例的話,經費應該是要等比例,因為整體國科會的經費是增加的,這部分為什麼是不增反降?而且降的幅度蠻多,從10%到7%,等於是少了三分之一。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我跟委員報告,基本上整個科學產業的發展,其實很多地方跟人社有關,舉個例子,像科學園區的整個發展,必須要符合人性的部分,還有包含它的日常生活…… 范委員雲:等一下!副主委,你這樣讓我更驚訝了!科學園區只有日常生活是跟人社相關……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我不是這個意思,我是說很多跟人文有關的,其實都包含在這些晶創…… 范委員雲:所以電機博士也要吃飯,這個就是人社相關的。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不是,我是說在文化方面的,其實基本上這些我們都有考慮到整包裡面…… 范委員雲:參加文化活動,這個就是文化相關?副主委,這表示您的訓練中也非常缺乏這一塊,絕對不是這樣狹隘的理解。關於經費的提升,我待會會要求你們應該要逐年回到一定的比例,不是說要發展AI,然後這方面就沒有。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瞭解。 范委員雲:以AI為例,我在2023年跟2024年都針對AI的過程中,如何能夠有人社的參與,是要從設計前端就參與,不是只有後來在測試使用者回饋才找一些,因為AI大數據涉及到的是語言,對不對?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對。 范委員雲:關於語言的話,一個電機博士跟一個人社博士的感受就非常不一樣,而且當時我們講的是本土的繁體字部分,它如何校正?如何提高精確度?都跟設計有關,所以這部分……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沒錯。跟委員報告,其實這部分需要很多linguistic的人,linguistic的人基本上是屬於人文方面的,這部分我們是由…… 范委員雲:而且最好是跨領域人才。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沒錯,我們在這些資料庫的建置,是找科政中心,它裡面有很多人文社會方面的人,細節部分我們可不可以請國防中心的…… 范委員雲:是哪一個科政中心?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是國研院下的科政中心,基本上TAIDE一開始所有的資料庫裡面data的整備,就是請科政中心負責。 范委員雲:我現在要講的是,國科會在整體資源的配置上,能不能在未來十年,讓這方面跨領域的人才覺得是被支持的?原本只有單一訓練的人,也會看到human in the loop的重要性。如果你的經費沒有增加,不能讓跨領域的人,或是原本就是做科技決策相關的人,或者原本做AI設計的人,覺得他能夠往這方向投入的話,其實大家就不會投入這個領域。 就長期的資料跟決策及資源的配置,我看到國科會出了滿大的……我個人覺得有偏差,不能說是錯誤,就是bias。所以是不是請你們整體就兩件事情:第一個,國科會應該要逐年提高人社研究經費比例,不可以從10%降低到7%;第二個,AI發展的前端設計應該要有人社人才的參與。這兩點副主委多久之內可以給我一個初步的書面報告?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我們1個月內給委員。在TAIDE或者是一些晶創裡面,其實有些也是跟人社有關的,只是它通通包在裡面,所以您剛剛顯示的數據,是專門給人社方面的研究,我剛剛講那些大包裡面包含淨零,淨零有個很重要的,就是要有社會的轉型,其中都是一些人文的東西,裡面有個沙盒,其實比例是非常高的。 范委員雲:謝謝副主委的更正,因為我實在查不出來你們怎麼計算,請把正確的計算比例給我們辦公室,好不好?也是一樣過去五年內的。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好。 范委員雲:因為有統計,你才會關注這件事,如果連基本的統計都拿不出來,表示你們並不關心這件事情。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我們非常關心人社方面。 范委員雲:1個月內給我相關的報告,謝謝。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謝謝委員。 主席:謝謝范雲委員,副主委請回座。 接下來請伍麗華委員。 伍麗華Saidhai Tahovecahe委員:(10時57分)謝謝主席,第一個部分先請國家太空中心主任。 主席:有請吳主任。 吳主任宗信:委員早。 伍麗華Saidhai Tahovecahe委員:主任好,我特別要謝謝您!因為過去多次以來,針對太空發展法後一些原鄉地區的發展,包括科研火箭場域或者是國家發射場域,另外關於地方的基礎建設,或者是跟學校的配合,這些方面我都很關心。特別在5月29日我有就這些關心的部分,再次質詢主委,您也在昨天特別來辦公室做報告。 我關切的部分可以看那個圖,其實它就是一個生活圈,雖然之前已經選定旭海做科研火箭場,之前又選定了九棚做為國家的發射場,但是可以看到非常鄰近的牡丹鄉高士、八瑤部落,特別是八瑤灣就在九棚的出海口,其實都是同一個生活領域、傳統領域。或者到達仁鄉的南田,是透過阿朗壹步道去做連結,我想這個部分您都有提到,都會全面地規劃,甚至是關於太空博物館,或者是增加工作機會,地方基礎建設的道路拓寬、電力的線路配置、自來水的工程等基礎設施,甚至跟學校簽署合作備忘錄,培育在地人才。 最令人期待的就是在7月份你們會跟屏東縣政府辦理第一屆的「2025台灣盃火箭競賽」,首次的對象是高中生跟大學生,未來也會開放到社會組。我想種種這些您今天帶來的未來太空藍圖的布局,應該都是非常基礎的,我希望這個部分在南臺灣,特別是我們的原偏鄉能夠跟太空有緊密的聯繫。我要特別謝謝您做這樣的規劃跟藍圖的擘劃,那有沒有特別要勉勵我們的地方? 吳主任宗信:我想我們在當地建置這些是國家發展太空非常重要的基礎建設,除了太空需要的建設以外,我想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是「與地方共榮」,相關的東西我們也會非常積極地進行應該進行的,達到雙方共榮的目標,這是基本的原則。 伍麗華Saidhai Tahovecahe委員:好,那就謝謝,請繼續努力,我們現在是跟時間賽跑。 吳主任宗信:對。 伍麗華Saidhai Tahovecahe委員:祝福你們一切順利。 吳主任宗信:謝謝。 伍麗華Saidhai Tahovecahe委員:接下來我想問一下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處鄭瓊芬副處長。 主席:請副處長。 伍麗華Saidhai Tahovecahe委員:我想問有關學門,不曉得是不是林副主委所負責的業務?也是嗎?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是陳副主委的。 伍麗華Saidhai Tahovecahe委員:沒關係,我就來……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我知道的我也可以回應,謝謝。 伍麗華Saidhai Tahovecahe委員:好,謝謝副主委勇於任事。在這裡我要特別講一下,我在3月17號的時候,有來問過主委,就是關於原住民一直希望能夠成立所謂的獨立學門,但是當時告訴我們,並沒有如我4年前質詢時回應我的、並沒有朝那個方向發展,倒是告訴我,已經有放在3個次領域,就是法律、經濟、社會。 在這邊我還是不斷地要講一下,為什麼?因為我們都很清楚,學門當然有很多的次領域,可是我上次舉的例子就是,現在有愈來愈多的學門都有成立所謂的排灣學研討會、魯凱學研討會、阿美學研討會,各族的學者都很積極地在推動這件事,可是問題是,它不管叫原住民學,還是排灣學,它的次領域其實很多,有歷史、有文學、有法律、有土地、有心理,其實這也是很需要很多次領域來成為一個學門。 我看到國科會長期以來有一個「族群研究與原住民族研究計畫」,最近4月10號有開過一場會議,這個會議我辦公室也有去參加,參加之後發現這個會議滿好的。為什麼?因為這個會議的目的就是專門要提供政府部門作政策參考,所以那天的會議也有針對明年度的族群研究與原住民族研究作一個公告,它有分幾個議題:知識層面、政治層面、法律層面、經濟層面、環境層面、社會層面、文化層面還有當代微歧視議題等等。 我覺得非常好,但是很可惜,為什麼?因為……請教一下,那天有邀原民會跟客委會,但是原民會有沒有出席? 鄭副處長瓊芬:有。 伍麗華Saidhai Tahovecahe委員:有嗎? 鄭副處長瓊芬:它有提供資料。 伍麗華Saidhai Tahovecahe委員:它提供資料,但是當天並沒有與會,對不對? 鄭副處長瓊芬:對。 伍麗華Saidhai Tahovecahe委員:好。第二個可惜是,我就不瞭解為什麼只邀原民會跟客委會?我猜想應該是會議名稱叫「族群研究與原住民族研究」,所以就覺得那就是客委會跟原民會。但我覺得很可惜的原因是,不是這樣啊!這個其實並沒有辦法達成提供政策參考的目的。 我光是舉一個例子來講,我們特別來看一下,像是如果我要談現在最熱門「淨零碳匯」的問題好了,在部會的權責方面,環境部是負責方法學,農業部是森林經營,金管會是碳權的交易,國發會是公正轉型,但是涉及到知識領域的時候,你看原住民有地形地貌的問題、自然主權的問題,它會衍生地理學、法律學、農業學、經濟學、畜牧學、管理學等很多學門,到最後是產業轉型,所以它並不是我們找原民會、找客委會來就可以解決、就可以提供政策的指引、參考,是沒有辦法的。 這是舉一個例子,所以我就特別希望,我們是不是可以至少先做幾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我看到國科會有在出「東亞科技與社會研究國際期刊」,沒有錯吧? 鄭副處長瓊芬:對。 伍麗華Saidhai Tahovecahe委員:這個期刊是你們出的吧?那我就不懂了,請問如果是這種關於原住民族或南島語族研究的期刊,有沒有可能發行? 鄭副處長瓊芬:期刊的發行要看它整個需求跟規模,還有整個學術社群的…… 伍麗華Saidhai Tahovecahe委員:好,那我現在說,有非常多學者希望能夠從期刊著手廣納各學門,這樣可以嗎? 鄭副處長瓊芬:跟委員報告,有關國內期刊的出版,我們是鼓勵學術的團體來做這樣的事情,我們也有…… 伍麗華Saidhai Tahovecahe委員:你們會協助嗎? 鄭副處長瓊芬:對,我們有補助相關的學術團體可以出版學術期刊。 伍麗華Saidhai Tahovecahe委員:請問東亞科技與社會研究國際期刊是怎麼來的? 鄭副處長瓊芬:這個因為有一點久,它是屬於國際型的期刊,所以有國外的…… 伍麗華Saidhai Tahovecahe委員:是,那你們有沒有朝這個方向規劃? 鄭副處長瓊芬:目前是沒有。 伍麗華Saidhai Tahovecahe委員:我就是要請你們規劃可以嗎? 鄭副處長瓊芬:我們…… 伍麗華Saidhai Tahovecahe委員:因為我不斷地……我追這個其實已經問5年了,我希望能夠慢慢地帶動,朝這樣的學術方向去做,你們先做規劃可以嗎? 鄭副處長瓊芬:是不是容許我們再盤點一下、研究一下? 伍麗華Saidhai Tahovecahe委員:好,那就是朝這個方向規劃。我們覺得知識的建構最忌諱閉門造車,我剛剛講了,我們要研究一個主題,像高山農業、淨零碳匯,或者是疫情災難社會復原力,甚至是公共工程、銀行金融,我不斷地講,其實對於公共工程,每一次我們都會要求可不可以詢問、尊重、接納在地的意見?我光是舉那個好茶部落的例子,幾十年前原住民是死也不要遷到政府規定的那個地方,就知道不行,莫拉克風災果不其然全村淹沒。每一次做的公共工程在地都有很多意見,建議我們的工程單位這樣做、那樣做,但都是聽聽而已,所以我覺得我們現在應該要正視這個問題,很多議題的研究,特別是在原鄉地區,我覺得它是需要有非常多領域共同來支撐的,所以我們也很希望要培力專題研究團隊,讓這些跨學科、年輕的研究者、在地的知識實踐者能夠共同組一個研究團隊。國科會可以支持嗎?副主委。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基本上,我們在整合型計畫徵案的部分可以考慮成立一個跟原住民相關,包括委員提到的這些內容,我們可以去規劃一個專案。但是基本上專案規劃出來之後還是要看投進來的這些計畫,因為這些是peer review的,要看他們的計畫是不是有足夠的創新性。 伍麗華Saidhai Tahovecahe委員:是。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但是我們會朝這個方向去規劃。 伍麗華Saidhai Tahovecahe委員:至少如果是串連跨學科,甚至是在地知識實踐者,你們到時候如果計畫夠好,你們是OK的嘛!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是。 伍麗華Saidhai Tahovecahe委員:好,我就是有兩個訴求:一、我希望有期刊的規劃;另外一個就是像這種跨部會培力的專題研究團隊,希望在兩個禮拜內可以給我一個報告,可以嗎?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可不可以一個月,因為我還要回去跟主委報告怎麼處理? 伍麗華Saidhai Tahovecahe委員:可以,沒問題。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謝謝委員。 伍麗華Saidhai Tahovecahe委員:謝謝副主委、謝謝副處長、謝謝主席。 主席:謝謝伍麗華委員,副主委請回。 接下來請林沛祥委員。 林委員沛祥:(11時8分)謝謝主席,有請林副主委。 主席:林副主委請。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林委員好。 林委員沛祥:副主委好。針對這份報告,我是認為太空產業的發展在臺灣確有其必要性,但是在這份報告的五大項裡面有兩大項我有一些疑問想就教副主委。第一個就是有關低軌通訊衛星的案子,我的第一個疑問是,我們是不是已經在重複投資?因為在國際上其實已經有完整的生態系,而且也有競爭非常強烈、非常激烈的產業,為什麼這樣說?我們都知道Starlink甚至後面有Starshield,這是在SpaceX也就是馬斯克的一個大企劃裡面下來的。而Starlink嚴格講起來,其coverage、整個廣泛的範圍已經擴及全球,基本上它可以提供全球讓大家上網的能力。也就是說,Starlink的coverage已經覆蓋到全球的時候,我們臺灣也是其中之一,只是看它開不開放。另外,英國的OneWeb也是一個,他們提供的服務也相當成熟。而臺灣現在說,在短期之間要對於這6顆通訊衛星的本體來做製造、來去掌握關鍵的酬載技術,甚至強化火箭的發射能力,還有稀缺的所謂頻譜資源的分配,我們要從這邊獲得競爭優勢,老實講,我個人覺得蠻困難的,尤其我們現在只是部署6顆實驗性的衛星、培養2家系統整合商。在我們沒有明確的應用市場,國際之間我們並沒有明確的應用市場,也沒有本土需求的支持之下,我們花這一筆錢下去讓廠商練練兵、累積經驗,這個是不是無法轉成實質上的產業價值呢?我想請問副主委。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謝謝委員,基本上來講,我們在推動低軌道衛星的時候的確有考慮到委員所講的,但是委員也知道,臺灣在半導體還有一些製造業是非常強的,尤其是ICT產業,其實我們是打算讓臺灣未來變成一個衛星的ODM產業,也就是我們具有設計及製造的能力,能夠打入國際低軌道衛星的產業鏈,為什麼呢?因為低軌道衛星的壽命很短,大概都五到十年就要整批更換,所以臺灣現在是利用既有的產業優勢,在低軌道衛星的發展,我們未來是會具有相當的優勢,我們的策略是這個樣子。 林委員沛祥:你剛剛講到這一點,但是我們在報告裡面看到我們現在是停留在所謂的技術驗證平台,並沒有主動跟聯發科、鴻海這些指標性大廠做出深度的整合,而且更現實的是我們要用在哪裡?我們要用什麼?老實講,應用有很多不同方面,尤其是太空產業的衛星運用有很多方面,我們要focus在哪一塊?你不能只是單單純純說今天要發展衛星、要做低軌道衛星,但是針對哪一個方面的應用,並沒有講得很清楚,就說因為臺灣有鴻海、因為臺灣有聯發科,所以我們就要發展出來。副主委,這個其實聽起來是蠻籠統、蠻不實際的。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是,吳主任可以講得更細。 吳主任宗信:因為低軌道通訊衛星的酬載全世界現在還在極力發展,美國是最領先的,根據臺灣過去發展ICT及半導體產業的經驗,臺灣都扮演一個很重要的ODM,臺灣有非常完整的ODM生態系,其實我們的著眼點就是想要往這個方向,所以我們要有很多的驗證平台來達到這樣,然後可以打入全世界整個太空產業的生態鏈,這是我們最重要要做的事情。 林委員沛祥:講到生態鏈、講到太空產業的話,我想請問一下,有沒有具體的建設計畫及時間表?歐盟有所謂的哥白尼計畫(所謂的Copernicus Programme),臺灣是不是也有相似的東西,用多顆低軌衛星所組成的星座來確保覆蓋範圍及分封性韌性呢?目前有沒有這樣的計畫? 吳主任宗信:這是從直接應用的角度,因為如果要維持臺灣24小時不斷,大概要一百到兩百顆左右,臺灣在資源上……但是基本上,這個低軌道通訊衛星的酬載技術現在還沒有…… 林委員沛祥:這就是我要提的,臺灣單獨要去做出這樣的大型計畫其實很困難、真的非常困難。我想這件事我們必須務實來看到…… 吳主任宗信:對,沒錯。 林委員沛祥:至於投入成本,當我們的應用方向不明確之前,投資成本巨大的時候,我們現在如果比較務實一點,是否應該直接跟日本、澳洲、甚至美國去做資源共享、提升技術,真正務實地強化所謂的合作戰略關係呢?說真的,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我們為了要發衛星,所以編了一筆錢,發上去之後,卻不知道幹嘛用,只是想試試看,因為我們的ICT夠強。各位,我們錢不能這樣亂花吧! 拉回來,如果要做衛星產業、要做低軌衛星產業,至少應用模式要給地方知道,如果我們現在完全沒有這方面的計畫,譬如我是基隆的立委,未來衛星查到的東西是不是可以跟基隆的海洋產業做配合?這邊也有屏東的立委,發射場是設在屏東沒有錯,屏東那邊的聚落是不是能做得起來?現在我們知道所有太空的東西不是在中央大學,就是在中央研究院,然後你現在冒然把東西放到屏東,那邊的整個產業鏈夠嗎?不是我們看到美國Houston可以這樣成功,我們把東西丟過去,我們就可以成功,我不知道林副主委認不認同我這樣的想法?有沒有經過考慮,考慮這是要製造一個園區,而且這是一個資金密集的園區?說真的,美國的Starlink因為是私人去做,所以有效率,美國NASA其實當年是被人家稱為最沒有效率的機構之一,它的火箭幾十年都長得一樣,直到馬斯克出來,那我們是不是重新再走一次當初NASA走過的錯路呢?請教林副主委。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未來在這個屏東科技園區裡面會有一個太空的專區,我們會把一些相關產業往那邊聚集,在未來應用的部分,我請吳主任說明。 吳主任宗信:我再講一下,有關於低軌通訊衛星,我們現在是著眼在整個技術系統的發展,達到我們有辦法做整個系統的設計及製造能力,然後經過飛試,拿到飛行履歷,我們才有辦法打入全世界太空產業的供應鏈。 我舉個例子,從前年到去年,我們在衛星製造部分已經由八十幾億跳成兩倍,去年已經達到一百七十幾億,從這個趨勢就看出來,臺灣逐漸在成為全世界很重要的衛星製造產業裡面的一環,我們要更進一步提升,現在大概都是OEM,我們想把它提升到ODM,就像臺灣現在的網通事業一樣,就是給我系統規格,我有辦法設計及製造出來。 臺灣不是很大,我們可能很難自己單獨maintain一個很大的星鏈,但是國家的需求、我們的策略除了剛剛一直在講的,還有我們其實是Multi Orbit,各位可以看到,中華電信有跟美國購買一顆同步衛星,今年底就會發射,所以國家的整個布局是除了高軌,還有低軌,至於中軌,數發部也有SES。所以我們的應用需求會先去照顧,但是未來太空產業非常重要,我們同時平行地把國內產業的技術發展拉進到全世界整個太空產業的一環,這是我們的策略及目標。 林委員沛祥:我在這邊還是必須提醒國科會,在發展這些衛星計畫裡面,尤其是低軌通訊衛星計畫裡面,要真的注重到地方產業是否有需求…… 吳主任宗信:對。 林委員沛祥:你現在講了一堆,說我們就是要像國外做,我們跟全世界在競爭,我們有競爭優勢,可是不見得我們一定會贏,你這樣講,好像我們只要ODM製造出來就一定會贏一樣。It's not gonna be that easy。如果比較務實一點,除了這個之外,我們的低軌通訊衛星,我一直在強調低軌通訊衛星這一塊,因為它實質上可以跟海洋產業、不管是漁業也好,很多地方是可以連結起來的,包括未來大數據的計算,甚至去觀察漁群、去設計很多不同的東西在開發海上面有價值的資源是可以用的,這一點我想請國科會在低軌通訊衛星上面要特別注意,這樣才能夠實質上扶植到地方及國內的產業。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是。 林委員沛祥:謝謝。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謝謝委員。 主席:謝謝林沛祥委員,副主委請回。 接下來請鍾佳濱委員。 鍾委員佳濱:(11時18分)主席、在場委員先進、列席的政府機關首長官員、會場工作夥伴、媒體記者女士先生。有請林副主委以及太空中心的吳主任。 主席:林副主委,還有吳主任,請。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鍾委員好! 鍾委員佳濱:副主委好!吳主任好!謝謝召委安排這個議程,他剛剛就預告了,他知道排這個議程,我一定會來請教,不完全是因為未來我們這個發射場會設在屏東,還有整個太空計畫對臺灣的各項需求非常重要,我今天就專門要來請教SAR,先請教吳主任。 其實兩年前我就問過,我們第三期的太空計畫規劃發射2顆SAR衛星(福衛九號),對不對?我們是要把光學影像與SAR影像結合,請問這2顆什麼時候要上空? 吳主任宗信:根據我們現在的規劃,第1顆是在2028,第2顆在2030。 鍾委員佳濱:好,最快2028,但是在我們自己的SAR酬載衛星上去之前,國內要怎麼樣取得SAR的服務? 吳主任宗信:我想大部分就是透過商業…… 鍾委員佳濱:商業購買。 吳主任宗信:對、對、對。 鍾委員佳濱:好,沒有錯。其實我們都知道合成孔徑雷達做海洋監測,可以大範圍地做國土安全管理、包括違法丟棄廢棄物的監測,還可以觀察氣候變遷等等,事實上我在兩年前問的時候就問SAR的技術需求,但是我最近看到一個新的,就是有一個叫做ISAR,目前臺灣的海軍要求垂直起降的無人機要搭載逆合成孔徑雷達,請問一下主任,ISAR跟SAR的主要用途、功能是怎麼樣的差別? 吳主任宗信:我想一般的SAR……衛星在上面飛,地面的東西……因為它速度很快,所以地面觀察幾乎是靜止,然後ISAR主要是可以很精準地去拍攝到動態的。 鍾委員佳濱:動態的,對,所以我們低軌衛星的SAR,它看到的是一個靜態的狀況,但是如果是有其他的用途,比如說我們對於海面的船艦,我們可能就要用一個叫ISAR的方式來偵測,是這樣嘛! 吳主任宗信:對。 鍾委員佳濱:這兩個的酬載其實有不一樣的規格,用途也不同,那我想請教一下,目前我們的SAR大概有這些;如無空間限制,目前海巡署就用定翼無人機,已經在部署了;另外我們對於國土監測有定點監控;,還有用光學攝影的無人機。請教一下,您認為以太空中心的立場或以國科會立場,副主委,有沒有可能以SAR的技術來支援我們其他國土偵測的需求? 吳主任宗信:基本上技術上是有可能的。 鍾委員佳濱:是有可能的,副主委,願不願意支持?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這個一定要支持。 鍾委員佳濱:一定要支持,好,那我們往下看。事實上我們現在發現一個問題,最近我們看到了中國偽冒MMSI,將我國的海巡艦,(應該是海巡艦的八里艦)故意標示在福建的港口,事實上這樣的自主標示服務其實很難去防止偽造,但是如果有SAR的話,其實我們隨時可以掌握這些海面上艦艇的所在,不曉得吳主任同不同意這樣的科技能力? 吳主任宗信:當然、當然。 鍾委員佳濱:當然是可以,好,但是在我們自己的福衛九號上空之前,除了我們跟國際上購買商用的SAR的服務之外,就像海軍現在自己籌建用ISAR,有沒有可能國科會可以協助包括海委會、海巡署還有林保署,對於這些對於國土監測防護有需要的單位,有沒有可能協助他們? 吳主任宗信:我想在一些技術諮詢,我們當然是可以協助。 鍾委員佳濱:舉例來講,其實早在兩年前也有中國橡皮艇從我們的北部沿海偷偷上來,問一下軍方或海巡單位,橡皮艇跟波浪的反射波,岸上雷達根本看不出來,因為它太小了,而且有波浪,所以很容易就偷渡上岸,但是用SAR有沒有可能有效判別呢? 吳主任宗信:如果我們的數目夠多,然後由天上是有可能。 鍾委員佳濱:您說數量夠多是指什麼意思?是說它的高度還有它的…… 吳主任宗信:衛星的數量夠多。 鍾委員佳濱:那有沒有可能不要用到衛星,可能用到其他的長滯空時間、航程久,譬如說可以滯空12個小時以上的定翼無人機繼續在我們的上空巡邏,顧好我們周邊的海域? 吳主任宗信:因為這個不是太空中心的業務,但是…… 鍾委員佳濱:對,我請教你啦!延伸請教。 吳主任宗信:如果就我個人的了解,其實臺灣民間已經有一定的技術可以將有人的飛機改成無人機,它的滯空時間可以十幾個小時。所以基本上如果有這樣的無人機,你搭配一些SAR或光學,飛在三、四千公尺高,其實它可以大面積而且是autopilot,我想是可以達到非常好的效果。 鍾委員佳濱:所以這樣的技術用包括單螺旋槳雙人座的一般小飛機、民用航空器,或者把它改成自動化、無人化也就可以來擔任這樣的任務了? 吳主任宗信:對,沒錯。 鍾委員佳濱:那這樣估計臺灣只要同一個時間有6架,周邊的海域就顧得很穩了嘛! 吳主任宗信:我認為是這樣,如果臺灣可以做個20架,因為20架在成本效益上是可以開模,所以它製造成本是夠的,然後同時有5架到6架autopilot,我想是可以在一些重要的地點達到非常快的功效,而且速度非常快。 鍾委員佳濱:好,謝謝,我想非常感謝吳主任這麼詳細,願意不藏私。我希望國科會未來在行政院當中,對於國防部或海委會可以多提供在科技上的研發能力來協助他們好不好?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是。 鍾委員佳濱:好,最後我們來看一下。其實我在兩年前的6月18號就因為橡皮艇事件提過海巡署透過雷達很難判斷,雖然透過無人載具,有的是去拒止,有的是去監控,但是監控如果有SAR的話,就有辦法增強我們的國土偵蒐能力。所以今天最後,雖然是太空中心還有國科會的報告,但是針對目前我們國土監測、國土安全防衛的需求,我們希望除了科研的任務之外,國科會應該讓你們這樣的技術、SAR這樣的酬載能夠與時俱進,或者提供各種酬載類型,譬如說你們現在SAR是放在衛星上的,衛星上的大概多重、多大一個?這樣的SAR,SAR在我們衛星上,福衛九號的SAR,大概酬載是多重? 吳主任宗信:大概七、八十…… 鍾委員佳濱:七、八十公斤。 吳主任宗信:如果包括用phased array,加起來超過100公斤。 鍾委員佳濱:OK,那如果是七、八十公斤,用大概酬載200公斤的無人載具、無人航空機是可以做得到的。 吳主任宗信:我剛剛是口誤,大概一百多公斤,因為它是主動式,它的phased array……跟它的power都有關,如果要飛機飛,需要再做改造或者reduce它的model。 鍾委員佳濱:OK,我們都知道因為非常高的低軌衛星、通訊衛星是在500公里,那你們目前要讓那兩個福衛九號達到多少公里高? 吳主任宗信:五百多公里,對,沒錯,就是五百多公里。 鍾委員佳濱:大概五百多公里,但是我們一般監控型的大概5公里之內,那5公里之內的SAR的酬載是不是可以用無人機來乘載?拜託國科會,能不能請副主委回去跟主委報告之後,在技術上支援相關的海委會跟國防部,好嗎?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跟委員說明,您的建議很好,我要跟委員說明一下,其實一般的相位陣列雷達在岸上跟船艦也相當成熟,所以未來可以用相位陣列雷達跟SAR一起做配合。 鍾委員佳濱:一起配合啦!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對、對、對,沒錯。 鍾委員佳濱:好,謝謝,謝謝兩位、謝謝主席。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謝謝委員。 主席:謝謝鍾佳濱委員,副主委請回。 我們接下來請楊瓊瓔委員,楊瓊瓔,楊瓊瓔委員不在。 我們請黃國昌委員。 黃委員國昌:(11時26分)謝謝主席,麻煩有請副主委。 主席:好,有請林副主委。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黃委員早。 黃委員國昌:副主委好。這個案子因為當地有民眾來跟我陳情檢舉,所以我有追一段時間,我想先帶你進入狀況。2024年8月的時候,我們在陽明山裝一個上面有太陽能電板、下面有鋰電池的空品感測器,這是2024年8月的時候發生自燃事件,副主委你看一下那個照片,看了是有一點怵目驚心。我現在第一個問題是說,在2024年8月發生這件事情以後,我們做了什麼事?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跟委員報告,我們基本上已經有盤點,所有的監測裡面只要是用鋰電池,我們統統把它換掉,換成磷酸鋰鐵,甚至外面會加…… 黃委員國昌:沒關係,我們一樣一樣,因為你講話講得太抽象了。我很具體地問,在2024年8月,這個是現場的照片,我不知道副主委有沒有看過,但我可以跟你確定這個是當初自燃的時候現場的照片,嚇壞一堆人,自己就燒起來了,我的問題是2024年8月以後做了什麼事?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我們就是把鋰電池都換成磷酸鋰鐵。 黃委員國昌:什麼時候換的?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都已經全部都換完了。 黃委員國昌:對,我說2024年8月以後,發生了這件事情,你們做了什麼事,你告訴我說把電池都換了嘛!那我請教你什麼時候換的?我的問題沒有這麼困難吧!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因為它牽涉到國震中心,也有牽涉到國網中心,所以基本上換應該是最近,都是這幾個月把它換完的。 黃委員國昌:為什麼是最近這幾個月才開始做?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基本上它還…… 黃委員國昌:不是去年8月的事嗎?為什麼?這個是我的問題。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它可能要盤點,然後再要重新訂製,因為能夠裝的面積都很小…… 黃委員國昌:我直接切入重點跟副主委講,你現在在台上突然想出的這些理由都不是理由,請你們回去整理好,去年8月發生了這個事情以後,每一個時間點你們做了什麼事情用書面回復我,可以嗎?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好。 黃委員國昌:我為什麼說你剛剛在台上……我想副主委可能業務繁多,這件事情未必掌握得那麼清楚,沒有辦法回應我的問題,所以在台上想辦法回應,也辛苦你了。但是我質詢向來是有point,為什麼我一直在問2024年8月發生這個事情的時候,你們做了什麼事情?因為今年4月的時候又發生一次,陽明山火燒山延燒50公頃。今年4月我接到這個陳情跟檢舉的時候,大家沒有辦法理解的事情是,去年8月燒了一次,什麼事都沒做,搞到今年4月再燒一次,燒了50公頃,你所謂的更換,我相信一定是燒了這50公頃以後才開始換的,對不對?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是。 黃委員國昌:我的問題就來了,當發生問題,你不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這就是後果,你贊不贊成?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贊成。 黃委員國昌:我希望國科會痛定思痛,去年發生了問題,不願意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搞到今年4月陽明山火燒山延燒50公頃,到目前為止,事故調查報告出來沒有? 姚副主任志明:目前的調查報告是,消防那邊是寫電器原因。 黃委員國昌:對啊,但問題是你們不覺得這東西很危險嗎?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是很危險。 黃委員國昌:你們找廠商跟你們合作去裝了一個這個東西,如果你們到現在還不知道真正的肇因是什麼的話,就是cause啦!你如果真的不知道cause是什麼的話,那代表了這像是一個不定時的炸彈一樣,非常地危險。下一個問題,如果你連實際的事故原因、它的肇因是什麼都沒有辦法確定的話,那我就擔心一件事情:你們為什麼覺得換了電池就會沒事?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跟委員報告,我們確定是鋰三元電池自燃,所以我剛剛跟委員報告,我們才會換成磷酸鐵鋰…… 黃委員國昌:所以是產品有瑕疵嗎?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不是,電池放太久了,沒有去把它換掉,那個是我們內部管理的問題,所以委員指教得很好,去年8月其實是我們內部的管理有問題,所以4月之後,主委已經要求國研院各單位自我檢查的SOP必須要把它做出來。 黃委員國昌:我再問一下,現在一樣的東西還有幾支?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目前國網的都沒有了。 黃委員國昌:全部都沒了?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國網的都沒有,出問題的是國網的,那個是沒有的,因為其實那個計畫是民生公共物聯網的時候留下來的。 黃委員國昌:最後一個問題,誰要賠?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我們的責任我們就會負責到底。 黃委員國昌:對,這個我知道啦!如果是你們的責任,當然要負責到底,我的問題很具體,誰要賠?是國家賠還是廠商賠?不是啦!如果國家賠,整件事情我就覺得很荒謬,拿國科會的錢去賠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這不是很好笑嗎?拿納稅人的錢去賠納稅人的損失,誰要賠? 姚副主任志明:這個部分說明一下,這個部分我們有跟廠商協調分配的比例賠償。 黃委員國昌:比例是多少? 姚副主任志明:目前原則上我們已經有初步的協商結果了。 黃委員國昌:會後書面給我,好不好? 姚副主任志明:好,OK,沒問題。 黃委員國昌:好,謝謝。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謝謝。 主席:謝謝黃國昌委員,副主委請回。 接下來請林德福委員,林德福,林德福委員不在。 請徐富癸委員。 徐委員富癸:(11時33分)謝謝主席,有請國科會林副主委、太空中心吳主任。 主席:有請林副主委、吳主任。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委員早。 徐委員富癸:副主委、主任午安。我們非常感謝國科會選擇屏東作為臺灣首座國家級太空發射場,包含從屏東縣政府周縣長,還有我及各級民代,包含所有滿州鄉親,都是以期待的心情來迎接這樣一個地方發展的喜事。這個對屏東來講也是具有指標的意義,我們屏東縣不再被定位成農業縣,而是一個包含一、二、三級產業全方位發展的城市。但是作為屏東縣的立法委員還是要提出地方的幾個期待跟幾個擔憂的地方,這部分還是請副主委跟主任這邊能夠來說明一下。目前大家最關心的就是整個發射場的期程,請教副主委跟主任,這部分目前的規劃進度大概是到哪裡?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細節我請吳主任說明一下。 吳主任宗信:委員早。入軌火箭我們是在2031年會掌握所有的技術,會有兩節次軌道,次軌道就是可以飛到那個高度,但是能量還不足,但是我們希望在2034年可以承載200公斤的衛星進入軌道。 徐委員富癸:目前TASA在研發入軌火箭,期程進度大概是到哪裡? 吳主任宗信:我們一切有照期程,未來是用液態引擎的火箭。 徐委員富癸:這個未來可以搭載1,000公斤以上,然後甚至可以做共生共榮的太空科技產業。 吳主任宗信:國家發射場量體的設計是可以1,000公斤以上的酬載,就是比較大的火箭,但是我們在2034年預定的是大概可以承載200公斤。 徐委員富癸:就分階段來做處理。 吳主任宗信:還是要一步一步來。 徐委員富癸:國科會在上一次的簡報裡面有特別提到,未來針對太空科普、科技教育暨文化設施的部分,每年可以吸引6萬人次到訪,這個當然帶動了整個旅宿也好、交通也好,還有地方創生,這對地方絕對是一個很好的事情,大家都樂觀其成,目前估出來營建期間關聯產業的產值有161億,然後營運期間有479億,副主委,這個目標對嗎?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我請吳主任說明。 吳主任宗信:這個是透過我們專業的顧問公司算出來,像國家發射場大概預定是要90億左右,所以未來包括一些有可能的太空博物館等等,還有當地的一些道路整修等等。 徐委員富癸:所以未來應該還是要跟地方政府…… 吳主任宗信:就是地方共榮。 徐委員富癸:包含地方的生態旅遊、我們的鄉鎮公所、包含地方部落的生態教育,應該是整個要做一個結合嘛? 吳主任宗信:對。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對。 徐委員富癸:我想這個應該才是共存共榮的目標。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沒有錯、沒有錯,跟委員報告,其實從藍田到阿塱壹、到旭海、到九棚,是臺灣最美的地方,所以由發射場域的建置,如何結合這些科普,例如太空博物館、太空科學館,然後整體地帶動地方的發展,是我們這次主要的目標。 徐委員富癸:所以是一個帶狀的發展嘛!不是只有一個定點式的。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不是、不是,是一個帶狀的發展。 徐委員富癸:最後,開發一定會考慮到環保的問題,所以我想這也是我們在地鄉親擔心跟憂慮,也是關心,站在政府的角度,這部分你們應該會做一個最好的規劃,副主委,目前基地的部分有沒有涉及到土地徵收的問題?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有徵收的問題,我們是用協議價購。 徐委員富癸:目前已經有著手跟鄉親做溝通了嗎?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是,8月會開公聽會。 徐委員富癸:當然未來在太空場域發射的時候,勢必也必須要做交通、環境的管制,甚至未來在相關環境的污染、環境影響的部分,對於地方的補償條款什麼時候會訂定出來? 吳主任宗信:現在還在規劃跟溝通之中。 徐委員富癸:我們知道當時有說明你們一定會遵守這樣的原則來做處理,但是我想百姓對於生活一旦生計受到影響的時候,應該也要比照國軍敦親睦鄰的方式來給予適時的補償。 吳主任宗信:當然會。 徐委員富癸:至於後續我們還是持續關注對於農漁業、自然生態跟相關的影響,我們屏東樂見高科技產業落腳在地方,希望這個案子能夠帶動屏東的轉型、就業、教育跟生活的里程碑,未來只要任何跟屏東發射場有相關的重要決策,請副主委跟主任在這邊也要承諾,未來一定配合屏東縣政府、滿州鄉公所,還有當地的民意代表,大家要好好來討論,我們往正向的方向來推動,應該這個目標不變啦!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是,我們跟屏東縣政府還有鄉公所都有密切的聯繫。 徐委員富癸:我想我們每個人也是一樣,我們共同搭一個平臺把這個事情做好,然後帶動地方的觀光發展。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是。 徐委員富癸:謝謝,大家一起來打拚,謝謝。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謝謝委員。 主席:謝謝徐富癸委員,副主委請回。 接下來請蘇清泉,蘇清泉,蘇清泉委員不在。 請何欣純,何欣純,何欣純委員不在。 最後請柯志恩委員。 柯委員志恩:(11時40分)謝謝召委,我們現在是不是請副主委? 主席:請林副主委。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柯委員好。 柯委員志恩:副主委好。我想最後一個發言應該是有非常多的問題,我們就綜合一下。蔡政府的確有特別提到,第三期從2019年之後,估計十年要發射十顆衛星,那時候他們也宣示未來十年臺灣每年都要發射一顆衛星,請問副主委,2019到現在第三期計畫的十顆衛星,總共發射幾顆?誠如蔡總統所希望的十年之內的十顆衛星,我們到目前為止到底發射了幾顆?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目前基本上…… 吳主任宗信:委員,我可不可以回答? 柯委員志恩:可以、可以。 吳主任宗信:委員早。根據原來的三期計畫是2023年,也就是兩年前,但因為中間有發生過COVID-19的事情…… 柯委員志恩:沒錯。 吳主任宗信:很多原物料…… 柯委員志恩:所以蔡總統當初所期望的,現在是完全跳票? 吳主任宗信:因為有一些不可抗力因素,再加上我們的福衛八號中間一度在設計上有構改。 柯委員志恩:我知道,因為在第9屆的時候,其實我們都有關切這個問題。 吳主任宗信:今年第一顆10月會…… 柯委員志恩:所以十年之內,從2019開始到現在為止,我們才要發射第一顆就對了?就這些資料顯示,你們除了B5G通訊實驗研製之外,有完成一些;但是這些立方衛星只是福衛八號、九號部分元件的建立、驗證,距離可以正式發射,根本就還非常遙遠,所以我剛剛特別提到跳票,但你也提到有非常多的緣故。如果10月才要發射第一顆的話,副主委是不是可以幫忙賴總統掛保證,每年都可以如期發射一顆衛星?有沒有辦法每一年發射一顆衛星?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我們一定儘量照計畫的規劃去執行。 柯委員志恩:沒有喔,我說實在的,你們現在計畫的跟當初所說的計畫,其實落差滿大的。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是。 柯委員志恩:所以光是你說要照計畫,可是計畫還是趕不上變化!身為立法委員,當然需要扮演監督的角色,基本上賴政府希望把這個計畫拉到2031年,預算加碼超過650億,所以這650億是確定了嗎?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這個我們已經在6月13日送到行政院了。 柯委員志恩:所以是650億?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我們送上去的時候是650億,現在在等行政院核定。 柯委員志恩:是啊,所以這就是我們所要提到的。蔡總統時候說的,你已經是跳票,現在只要任何能夠幫助我們上去的衛星,我們絕對支持;但是這個績效跟你所需要花的錢,我覺得這還是有一個非常大的落差,沒錯吧!就目前來說,都還沒有順利執行,而且有很多大幅度的延宕,你現在不斷增加新的計畫、增加新的預算,所以我們真的要問:太空中心真的做得來嗎?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跟委員報告,會從400億變成650億,其實是有一些新的任務,裡邊包含太空發射的場域等等,至於計畫執行的部分,我請吳主任說明。 柯委員志恩:我還是要問一下,執行到底出了什麼問題?還是你們原本衛星產業的發展策略就出現了問題?最重要的是,國科會還跟民間的廠商合作,要再研製四顆的低軌通訊衛星,如果照這個規劃,你在118年就應該要發射了,請問這四顆衛星的發射期程是否也會受到影響? 吳主任宗信:基本上跟這個沒有關係,還是如期進行。我跟委員報告一下,剛剛已經特別強調過了,會延宕是因為COVID-19,這個是沒辦法,全世界都因為物料還有缺工;第二個,像這邊寫的今年第一顆福八10月發射,這個還沒有到,大概是7月、8月我們會舉行PSR…… 柯委員志恩:沒關係,10月我還在,到時候我們就來檢視,我們真的已經等很久了。 吳主任宗信:然後明年的第二顆,現在在我們的廠房裡面大概已經整個裝起來了,如期再進行…… 柯委員志恩:好啦!我只是提醒你們要花650億,你要讓立法委員通過這樣一個預算,就要拿出績效來,COVID-19距離現在已有一段時間,你們的努力,我們給予肯定,但我還是認為這個期程真的不能差距太大,否則讓總統掛的保證,也給了這麼多錢,這樣實在有點「落漆」。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相關的人才培育,對不對?既然計畫延宕了,但是新的計畫又不斷進來,我們的人力到底充不充足?我們就先來檢視一下,誠如我剛剛所提到的,改制的行政法人預算越增越大,缺額越來越多,113年缺額16,114年缺額48,而且這些都來自研發單位,特別是研究人員、技術人員,兩年沒有補滿,甚至連工程人員今年都出現大的缺口。這麼棒的產業,未來前瞻、世界都需要的人才,我們為什麼都填不滿? 吳主任宗信:報告委員,這個數字可能有一點稍微…… 柯委員志恩:我是根據你們給我的數字,那就再給我一個新的數據,好不好? 吳主任宗信:去年的16人去年已經入職,但在今年1月、2月報到…… 柯委員志恩:但是你們人力的缺口還是有嘛,對不對?不管我的這個數字,我的數字可能沒有update,你們要給我正確的數字;但我還是要問,你們分別開設的太空科技與工程,還有太空科技微學程,然後你們跟陽明交通大學等等學校成立研究所。副主委認為這樣的人才量體夠不夠?而且你們有沒有掌握學生未來的畢業動向?開了這麼多的學程,到底這些學生的畢業動向是不是能學用合一,還是……我覺得這個跟我們當初所討論的核工人才都是一樣的。而且很多學者也提到,目前所新增的四間研究所,各校的分工完全不明確。所以你讓大家投入的太空系統科學,恐怕難以聚焦方向,必須做出很多的差異化,這些都是我們在檢視人才培育當中所遇到的一個很大的盲點,需要彼此互相搭配來做處理。 最後請召委再給我30秒的時間。我們看太空中心學士起薪4萬5,000、碩士5萬7,000、博士8萬7,000,後續再加上年資等等,說實在的,投入這麼多的人力,然後跟我們科學園區的薪資條件比起來,並沒有太大的優勢,而且你們這個領域是滿專業的。所以你要這些學生、這些人才的培育能夠配合他們未來的職涯發展,我覺得這裡面真的需要有非常多的嫁接、非常多的溝通,這個部分可能需要你們來做一個處理。 最後10秒鐘,我還是要為高雄請命。剛剛屏東的委員來了,臺南的也來了,但我跟你說高雄最重要!你看,我把每一個東西都條列出來,說實在話,高雄有哪一項不是全國第一?螺絲工廠,還有我們的鋼鐵工業等等,可以考慮一下嗎?現在設在臺南,其實高雄才是一個最好的地方!看一下!看一下! 吳主任宗信:報告委員,其實我們現在跟高雄地區合作至少有十家以上。 柯委員志恩:這樣啊! 吳主任宗信:對。 柯委員志恩:這個部分不是只有十家以上,以後的太空中心應該設在這個地方,知道嗎?這樣對產業發展才真的是最務實的啦!臺南的召委在這裡,我知道他也在為臺南爭取,但我覺得攤開數字擺出來,看到產業的發展、我們鋁鋼經驗的發展,高雄才是最好的! 吳主任宗信:了解。 柯委員志恩:副主委同意吧?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同意。 柯委員志恩:這樣對啦,希望未來太空中心可以考慮我們一下,這才是最好的地方。感謝。 林副主任委員法正:謝謝委員。 主席:謝謝柯志恩委員。副主委請回,主任請回。 今天登記質詢委員均已發言完畢,另外還有柯志恩委員提出書面質詢。 今天會議作如下決定:報告及詢答完畢;委員所提書面資料及相關資料列入紀錄,並刊登公報;對於委員質詢要求提供相關資料及未及答復的部分,請相關機關儘速以書面答復。 委員柯志恩書面質詢: 一、第三期太空計畫衛星是否皆能如期發射? 蔡政府時期,於2019年通過第三期太空計畫(2019年至2028年),估計10年要發射10顆衛星(福衛八號、福衛九號),當時蔡總統宣示,未來10年台灣每年都要發射一顆衛星。請問主委,從2019年到現在,第三期計畫的10顆衛星,共發射幾顆? 答:第三期除執行衛星遙測衛星及B5G通訊實驗衛星研製外,有完成1.5U、2U、3U、6U立方衛星共8顆的發射任務。 但這些立方衛星只是福衛八號、福衛九號的部分元件驗證,距離可以正式發射根本還離很遠,顯然蔡總統已跳票!而第三期計畫的福衛八號,直到今年(2025年)10月才預計要發射第一顆衛星。主委能否同樣幫賴總統掛保證,每年都如期發設一顆衛星嗎? ●「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 第一期:從1991年起執行15年、預算為197億。 第二期:從2004年至2018年、執行15年、預算為259億元。 第三期:從2019年至2028年、執行10年、預算為251億元。 -->賴政府將計畫拉長至2031年,預算加碼超過650億元。 第三期計畫經費原本核定251億元,但先是蔡總統喊出再加碼超過400億元,賴總統上任後,不僅延長計畫至2031年,更傳出修正經費再衝破650億元! 據了解第三期太空計畫修正案已送行政院,請問什麼時候會核定?當初國科會向行政院報多少經費?是否如傳聞達650億元?還是會更多? 續、當然,攸關我國太空科技發展能否追上國際腳步,我們都願意支持,只是原本第三期既有計畫(福衛八號、福衛九號)都還沒順利執行,甚至已大幅延宕,現在卻不斷新增計畫和預算?太空中心真的做得來嗎? 第三期計畫說再增加「低軌通訊衛星計畫」,但按照原本規畫期程,114及115年就要發射第1顆及第2顆低軌通訊衛星,結果2顆衛星又說因為疫情、研發能量、政策考量等因素,分別再順延至116及117年才發射升空。主委,到底是計畫執行出問題?還是原本衛星產業發展策略出問題? 不僅如此,國科會還與民間廠商合作要再研製4顆低軌通訊衛星,按照既有規劃於118年就要發射,請問這4顆衛星的發射期程是否也會受影響? 二、太空發展如何深耕學校教育、人才培育? 隨著既有的太空計畫延宕,新的計畫又不斷進來,太空中心的人力是否充足至關重要! 檢視太空中心近年的預算員額,隨著2023年改制為行政法人後確實有逐步增加,但缺額卻一直沒補滿?甚至人力缺口還越來越大?(113年缺額16人、114年缺額48人) 最讓人擔憂的是,人力缺口基本上都來自研發單位,尤其「研究人員」、「技術人員」,連續兩年都沒補滿,甚至連「工程人員」都在今年出現大缺口。主委,請問這是怎麼回事?難道這才是太空計畫延宕的主要原因嗎? 答: 最前端的人才培育能不能持續支撐台灣的太空夢,是太空發展能否走得長遠的關鍵。針對學校教育、師資等人才培育,國科會是否與教育部有實質合作,開設相關系所和課程? 答:太空中心已與大專院校合作,與臺灣聯合大學系統及臺北聯合大學系統,分別開設「太空科技與工程」及「太空科技微學程」學分學程…… 雖然國科會自2019年加強與臺灣聯合大學系統及臺北聯合大學系統合作,分別開設「太空科技與工程」及「太空科技微學程」學分學程;2023年又與陽明交通大學、成功大學、台北科技大學、逢甲大學,合作,成立「太空系統工程研究所」。但主委認為目前我國太空人才培育的量體足夠嗎? 鄰近的韓國在太空發展上和我們起步時程差不多,但很積極加速推動太空產業,甚至喊出要成為全球前五大太空強國的目標。不僅2022年選定5所大學進行太空技術研發和培訓中心,每年培育150名太空工程師;2025年為確保專業航太人才投入產業,甚至定出每年培訓1500人,到2045年培訓30000人的目標。 請問主委,台灣應該如何來擴大太空人才庫?難道只能鼓勵大學持續新設系所嗎?在少子化的挑戰下招的到學生嗎? 事實上,有航太系所教授認為,現在才鼓勵大學新設系所「緩不濟急」,應該擴大補助現階段已經投入的系所、再加上新系所,餅才能做大,更何況現在教育部幾乎不給員額,新設系所困難度更高,國科會有跟教育部討論過嗎? 此外,學者也提到,目前新增的四間研究所各校分工不明確,認為大家都投入太空「系統工程」,恐怕難以聚焦方向,必須要做出差異化才能合作。主委是否認同應先做好教學分工及研究分工?學校端是否有因應國家整體太空發展或產業需求來做準備? 續、再來,請問主委,針對國科會合作開設的學分學程和研究所,是否有掌握學生未來畢業動向? 若攤開太空中心的薪資水準,基本上學士起薪45000元、碩士57000元、博士87000元,後續加上年資、經歷再議薪,但相較於科技業、科學園區的薪資條件,似乎並沒有太大的優勢。 面對科技產業的競爭和誘因,主委認為應如何確保更多太空人才持續進到太空中心或產業界當中不會流失? 三、北衛星、南火箭!高雄產業可扮演關鍵角色 過去30年台灣太空科技因國際限制,多把重心放在「衛星」發展,至於「火箭」研發直到近年才解禁。先前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提出「南火箭、北衛星」的願景,期許未來南部能成為火箭研發、生產與發射的重要基地,而北部則延續過去太空中心發展衛星的基礎,成為衛星發展重鎮。請問吳主委和吳主任,目前仍朝此目標前進嗎? 如今「國家發射場域」選址確定在屏東滿州鄉,而吳主委日前也宣布將在台南設立「火箭研發基地」。很可惜的是,高雄做為台灣航太產業、金屬產業的重鎮,但相關重要基礎建設卻不在高雄,似乎看不到在國家火箭發展當中可以扮演的角色? 我們高雄有20幾家航太廠商,多分布在岡山、路竹及仁武,每年產值約值佔全台三分之一,對台灣太空產業付出不少貢獻;至於螺絲工廠更是超過700家,占全台(1800家)近四成。 參考:2024年全台航空產業總產值約1466.48億元,高雄總產值佔近500億元(約佔34%) 現在太空中心要把南部打造成為重要的火箭基地,從地理位置來看,高雄在地的航太廠商應成為最重要的供應鏈。事實上,不論是火箭研發、生產與發射,我們在地很多廠商都很有心提供相關協助,但大家卻不知從何幫起。 尤其在上太空前,廠商都必須向客戶證明產品足以通過太空環境的考驗,所以需要經過相應的檢測,包括:地面端的「太空驗證」、太空中的「飛行履歷」。 所以能否請國科會和太空中心協助,到高雄多舉辦相關火箭發展的講座和論壇,邀集相關在地廠商和業者,讓大家知道國家在南部發展火箭的相關規劃,以及未來在產業鏈扮演的角色,更重要的是輔導業者取得相關檢測證明,這不僅有助於更多優質廠商加入國家火箭發展的產業鏈,也能幫助業者爭取國際訂單。 主席:報告委員會,今天議程處理完畢,現在散會。謝謝各位。 散會(11時49分)